斯蒂芬·布萊恩瞳孔一縮,目光快速從身畔男人自信的臉龐上掃過后,微微嘆了口氣。
“布魯斯,你這種永不滿足的野心,實在是他令我驚嘆而敬佩了!”
“我只是不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太過平淡而已。…說說你對新公司的打算吧。我知道在你傾向跟美國國民城市銀行合并的時候,就肯定考慮過以后的發展方向。”
斯蒂芬點頭后,“你知道我是做投行的,對于新公司的未來,我更傾向于先鋒。從房地產次級債著手,抓住美國房地產上漲的機會盡快壯大。”
縱觀世界數百年金融史,創新和保守,就像是硬幣的兩面,代表著兩條不同的路線。其中創新的代表如花旗集團,保守的代表如富國銀行。
以雙方為例:花旗的前身,是1812年斯提耳曼家族創立的紐約城市銀行。紐約金融市場上,銀行比米鋪還多,作為一個小銀行,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呢?紐約城市銀行的選擇是,走海外路線,為經營拉丁美洲貿易生意的商人們提供融資服務。那時候的海外貿易主流,是歐洲和北美的進出口,相對來說,拉美貿易是高風險、低利潤的小生意,就跟今天跑非洲、中東的倒爺一樣。
新興市場的海外貿易起點雖低,卻有著光明的未來。隨著美國崛起為世界大國,貿易網絡輻射至全球,花旗無疑站在了潮頭之上。他們第一個開設海外分行,開展外匯交易業務,將網點鋪設到魔都、馬尼拉、印度、香港、新加坡、阿根廷,打造了一張美國海外最大的銀行網絡。
另一方面,在冒險中嘗到了甜頭的花旗銀行,對于金融業的創新有著濃厚的興趣。
他們最早用復利法給儲蓄賬戶計息,最早提供無質押個人貸款,最早提供不需要最低余額的支票賬戶,最早發明了可轉讓定期存單,推出租賃業務和萬事達信用卡,最早推出ATM機和網絡銀行服務……。
直到今天,花旗之所以叫集團,而不叫銀行,就是因為銀行僅僅是其業務的一部分,還有證券經紀、投行、保險、基金,他的業務是美國四大銀行中最為龐雜的。
和一直走在時代尖端的花旗銀行相比,富國銀行的歷史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保守的不能再保守。直至今天,富國銀行仍然定位于零售銀行,以網點多,遍布社區,營業柜員多而聞名,既不跑國外,也不玩創新。
富國銀行一心一意搞零售,任你互聯網思維的大風刮到天上去,我就巋然不動,百年如一日的做好人性化服務。用戶們去別的銀行,可能都被ATM機和網銀的冷冰冰服務取代了,但在富國銀行這里,你能最方便的找到網點,有最多的柜員像上帝一樣伺候著你。結果,富國銀行的服務牌打響了,用戶粘性強,單個用戶購買的金融產品最多,價值的挖掘做到了極致。
如果說兩者哪一個更合適?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俗語來概括: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當經濟在成長,繁榮,泡沫的時期,創新型銀行通常跑的更快,他們服務于新興行業和市場,有著更高的毛利率,業績飛速成長。比如1990年代,美國贏得了冷戰的勝利,經濟全球滲透,信息技術革命爆發,創新蓬勃,這個時代站在潮頭的就是花旗銀行。1990年,花旗銀行的股價為18美元,2000年增長至400美元,漲幅高達2122%,高居榜首。
相對應的,保守的富國銀行,在那個十年里,股價漲幅僅僅為900%,比花旗要遜色的多。但龜兔賽跑,比的不僅是短時的沖刺,更考驗的是金融業驚濤駭浪下的生存能力。每當經濟泡沫被戳破一次,就有一批跑在前面的先鋒者成為了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