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濟公傳
……
一般壓堂的東西,都是老板或攤主用來吸引顧客用的。基本不存在撿漏的空間。不過如果真的是好東西,郭守云又豈會在乎錢。
果然!
林林總總大概上百冊連環畫被單獨存放在一個長條形的木頭匣子里,跟前面羅列盛放的連環畫看起來更受重視。不過,郭守云真正重視的還是放在木頭盒子最里面那一排,用大約40開的硬紙盒子包裹,豎起的一面上有著《濟公傳》三個繁體字。
其實嚴格來說,這種硬紙盒子叫‘函盒’。早期連環畫一套基本控制在24冊或20冊,完成后裝入函盒,是為一函。對特別長的故事就分數函出版,其中每函故事獨立完整但又和其他的連續,這樣的方式便于根據市場需求決定出版取舍。
30年代后期,連環畫不再如此裝訂,代之的是厚厚一本磚頭,上下冊或簡單上中下三冊為主流。不過書到了租書攤后,老板為了多掙錢,又把書拆開分為幾本出租,然后再做個書套,這樣一本書變成了數本,利潤當然就翻數倍了。這中后配上的書套和書局出版社的函套已經不是一個概念,收藏價值也會相應的受到影響。
就在郭守云伸手打算把擺放在最里面大概十函《濟公傳》中的第一函拿起來的時候,卻冷不防被攤主伸過來的右手給攔住了。
“抱歉,我這物件時間長,有點嬌貴,不能過手!”
在古玩行,一件古玩相互傳遞著看,這叫過手。不過手就是你不能上手。
抬頭看著這個沒戴口罩,國字臉,大概四十多歲的中年攤主。
“老板,如果真是好東西的話,我肯定買。另外,如果你實在不放心的話,可以由你拿著給我看一下如何?”
中年攤主審視了一下郭守云,看他穿衣打扮和氣質并非凡俗后,便點了點頭。
不同于瓷器、青銅器,紙質的東西歷來都難以保存,對溫度、濕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價值不菲的書畫、古籍,在不戴防護設備的情況下,外人碰都不能碰!這位中年攤主顯然也有一樣的顧慮。
因此,如果在古玩街的時候,但凡有人‘呼啦’拿出一幅畫跟你說這是唐伯虎的真跡,你可以直接糊他一臉了。
中年攤主很小心的從十函《濟公傳》中拿出了一函,給郭守云看了一下正面后,又反過來給他看了一下反面。
函盒的正面是紅色顏料印刷的濟公形象,在它的正上方是‘濟公傳’三字,在‘濟公傳’的在上方則有‘一部’兩個小字,在整個版面的右下角則有‘福記書局印行’六個繁體小字。
在盒子的反面,正中央是福記書局的圓標,類似于現在的公司logo。圖案是一艘航行在海上的蒸汽船,再加上‘福記書局’四字。
等郭守云看完后,攤主打開函盒,里面4冊一套40開,書頁已經隱隱有些泛黃的連環畫呈現在他的眼前。比起郭守云小時候看的那些,這些連環畫扉頁有著繁體字,畫工也更為質樸,帶著濃濃的年代感。不過翻開里面的內容頁后,黑色線條勾勒的圖案,以及邊角處注解的字體,味道還是那個味道!
讓攤主仔細的翻了翻,發現沒有缺頁和殘損。不過在后面幾函里,有少數破損,好在沒有缺頁。整個十函,144冊,1929年福記書局印刷的第一版《濟公傳》,按照行規的話,能稱得上‘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