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的紛擾,郭守云并不關心。接到眾多朋友打來的賀喜電話,并一一表示感謝后,他開始推進自己真正關心的事情。
“老板,這是外部董事的聘請名單。”
把麗貝卡手里的文件接過來看了一眼,“都提前溝通過了嗎?”
“已經確認其中并沒有強勢人物,而且都是對石油行業有一定了解,或者曾經在石油公司工作過的商業精英。”
根據美國證券法案,上市公司必須設立外部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監督公司的運營和管理。
另外2001年和2002年安然、世通等公司的財政丑聞,直接促成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的頒布,根據這部法案,外部董事對于公司經營有了更多的參與和檢察權。
這意味著郭守云對優尼科的管理,將受到更過的外部掣肘。雖然他現在仍然握有優尼科57.78%的股份,掌握絕對的控股權,以及董事會的絕對控制權,但也要考慮董事會和外部董事的意見。這就是上市的代價,獲得公眾資金,也要接受公眾,或者說外部監管。
“既然沒問題,就按照這個名單執行吧。”
“這次上市募集的資金有93億美元,想過要怎么用嗎?”
麗貝卡點了點頭,“老板,現在包括美國在內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加大了對石油的需求量,在油價上漲的大背景下,并購石油公司的代價太大,溢價太高。所以我建議,暫時放棄對石油公司并購,轉而支持石油勘探,以及對成品油期權投資。”
一般而言,在行業衰退期的時候,行業并購會更多。行業繁榮期,并購活動就會減少。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溢價,行業繁榮期,收購一家公司往往會在公司市值基礎上多付出20%以上的溢價,這對于收購公司而言,會造成很大的財務壓力。
優尼科從自己的前身安然石油業務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是并購為主。就像他在優尼科上市時說的,公司資產從不足100億美元,在三年的時間里暴增到現在的近千億美元。
而這段時間也是美國經濟的低迷時期,并購的溢價很低。但從2004年開始,情況變得不一樣了。
“現在優尼科在期貨上的投資有多少?”
“34.7億美元的本金,3倍杠桿下持有104.1億美元的石油期貨合約,持有三年來總計獲得43.78%的凈收益增長。”
根據郭守云的要求,優尼科每個月都會抽出凈收益中的20%投入石油期貨,如今這筆資金已經累積到了34.7億美元。如果平倉,將獲得45.6億美元的凈收益,扣除資本利得后,優尼科三年就獲得了一倍的收益。
從運營的角度來看,金融投資得到的收益和回報率可比石油開發高多了。這也是麗貝卡之所以想要把93億美元全部投入石油期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