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佺嚴厲的瞪了司俊卿一眼,如今深入偽齊國土,司俊卿一再說錯話,什么路安偽侯,什么大周天兵,什么金狗
照這么下去,別說完成兵部陳侍郎交待的任務,便是他師徒兩人能不能平安回到大周都不好說。
見師父動氣,司俊卿趕忙住嘴不語。
胡佺拉著學生站在了路旁,好給駝隊讓路,并借機細細觀察了一番。
那駝隊隨行人員,人人髡頂、腦袋兩側各結發辮,垂發于耳畔。
待駝隊走遠,胡佺才低聲向學生解釋道“這幫人并非金人。”
“啊那他們是”
“契丹人”
“遼人”
“嗯,只有遼人耳畔垂發結辮,金人則不結辮,垂散發”
胡佺趁機向司俊卿講解道,對于年輕、且出生在南方的后者來說,遼國已經是一個只在書上出現過的國家了。
大周朝堂對遼國滅國一事諱莫如深,但親身經歷過丁未之難的胡佺卻知曉,大周在遼國滅國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不太光彩的角色。
當年,金國突然崛起于遼地,遼國承受了極大壓力。
大周見此,不由動了心思。后于政寧六年,也就是丁未之難發生前十年,大周不顧與遼國間的兄弟之盟,秘密派出使臣從山東路登州出發,泛舟渡海聯絡金國,議定南北共同夾擊遼國之策。
隨后數年,大周軍隊雖表現拉跨,但總算通過贖買,從金人手中拿下了朝思暮想的燕云等地。
可隨后事態的發展,卻完全超出了大周朝堂的預計。
滅了遼國這只狼,不想卻養出了金國這只虎。
短短幾年,金國便占了大周半壁江山,并擄走皇帝、皇子帝姬、臣工百姓北返,扶植劉豫登基稱帝。
原遼國貴族如今多在金國充任中下級軍官,或任金國皇族家臣。
比起滅了故國的金人,遼人最恨的卻是背棄盟約的大周。
當年大周的選擇并不好以簡單對錯來評論,畢竟,為國謀土這件事,是任何一個政權都樂此不疲想要做的。
大周錯就錯在,對自己、對手的實力沒有一個清晰認知,以至連累千萬黎民。
并且,背盟這種事不符合儒家禮義仁智信中信的操守,是以大周南遷后,此事成了不能言說的秘密。
其實,拋開這點,更讓大周朝堂難堪的是即便背棄了遼國,卻也沒落著實惠,反而丟了半壁江山。
偷雞不成蝕把米。
顯得大周上下很蠢
被人說壞尚且能忍,但做了蠢事,人總會下意識逃避、甚至抹殺這段回憶。
除非收復故土,才能抹掉這段屈辱印跡。
思緒飄飛間,胡佺師徒二人已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蔡州府衙。
“這位差爺,家師與柳川先生有久,煩請通報”
司俊卿上前,向值守在府衙大門外的衙役道。
那衙役聽說是柳川先生的故人,客氣道“小先生,著實不巧,柳川先生八月隨軍去了壽州,至今未回”
得知陳景安不在蔡州,司俊卿不由失望,再轉至胡佺身旁低聲詢問道“先生,我們去壽州尋柳川先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