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灣村春妮的吆喝,遠遠近近響起了接二連三的婦人喊同村吃飯的聲音。
一時間,北流河河道兩側更加喧鬧。
北灣村灶前,圍了足有上百口人,卻也不顯混亂。
負責打飯的婦人,為老人裝兩片一扎長、一指厚的肥肉,再加兩個頂大的饅頭這是敬老。
孩童們的碗里同樣是兩塊肉,加一個大饅頭他們正在長身體,這是愛幼。
青壯們則是每人三塊肉,三個大饅頭男人出了牛馬力,需多吃些油水補一補。
但輪到她們自己時,鍋中已沒了幾塊肉她們便圍在鍋灶旁,將肉塊夾碎,掰了饅頭隨便蘸著些肉湯吃。
卻沒一人提意見或表露不滿。
民族特性中的堅韌品質,或可從婦人品性中窺見一斑。
村民文三前后左右瞧了瞧望不到邊的吃飯人群,感慨道“這北流河邊,少說有一兩萬人,一天得吃多少糧食啊”
“是啊”另一名同村村民一口吃進一塊肥肉,邊嚼邊烏拉道“我聽蔡小哥說,北流河整治完,就要輪到咱們村旁的界河了。他說,王爺要將北流、永流、四臧三河全部疏通,各村再自修水渠,春耕前要完成左近二百一十七村的田地灌溉工程”
“嚯好大的手筆”
“那感情好啊,咱村若能用水澆地,往后整年都能吃上白面饃饃了”
村民紛紛感慨道。
坐在一旁的張五欒只聽不語,卻向不遠處的兩女一兒招了招手,待孩兒們上前,將碗中肉片分別夾給了三人。
大女兒卻又將肉夾回給了父親,低頭轉身走向了遠處。
幺兒幺女年紀小,端著剛剛從父親碗里得來的肉便跑到娘親身旁,舉碗炫耀道“娘,娘,爹爹又給了我一塊肉”
卻換回娘親一句呵斥,“你爹掏牛馬力給伱們掙吃食,你們卻不知道心疼爹爹”
一對兒女挨了罵,磕著淚花轉頭看向了爹爹。
張五欒不由心疼喊道“給他們吃,我不餓”
一段小插曲打斷了村民之間的談話,眾人呵呵一笑,又有村民接上了剛才的話題道“王爺整日供這么多人吃喝,不會輪到疏浚咱們村河渠時將糧食吃光吧”
村民文三卻神秘一笑,賣弄道“這你就不知道了吧王爺這次來阜城,打殺一二百鄉紳、文武,從這些人家里不知得來多少錢糧咱們才能吃多少論起來,還是楚王掙的大頭”
本不欲插嘴的張五欒聞此,忽然皺起了眉頭,看向了文三,道“文三哥,那鄉紳文武家中米糧再多,可給你吃過一粒”
“自自然是沒有的。”
“那不就得了。做人需知恩圖報,別管王爺從哪得來的米糧,給你吃一口,你就需記這一口的恩情”
張五欒說罷,指了指同村的老人、鍋灶旁的婦人、還有吃飽了飯在遠處追逐玩鬧的孩童,道“文三哥你看看,王爺若真的只是需要做工之人,會容許這么多婦人、孩童在這兒混飯人家只是找個由頭,喂飽咱們,叫咱們掙些口糧,以免今冬餓死”
端碗斜倚在樹上的魏寡婦留意到了男人間的談話,當即高聲插話道“五哥說的在理就像我,帶著兩個娃娃,給人做工誰肯要王爺就是想著法叫咱們有口飯吃”
“男人說話女人插甚嘴”文三回頭斥了魏寡婦一句,再回頭看向張五欒時,不自在道“我沒說王爺不好,他的恩情,我都記著哩”
不遠處,陳初剛端上飯碗,兩位老農打扮的鄉紳便聯袂來訪。
來人是沙渦鄉紳姚宗江、落市集鄉紳秦甫。
十日前,楚王號召全民參與冬季大會戰時,兩家便給予了積極響應,當日便讓子侄帶領家丁、親族來到了北流河施工現場。
他們幾家自然不缺這口吃的和每日那幾斤糧食,但這是一個態度
也是,田產雖說被訛雖說主動獻與了朝廷,但好歹搭上了楚王這條線。
再糾結已經丟過的東西沒有任何意義,嘗試利用新關系為家族謀取新利益才是一個成熟的家主該思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