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家教,鄧世榮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留在他們村結婚生子的知青劉華康。
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年代里,鄧世榮他們村一共安插過四個知青,三個男的一個女的,在這四個知青中,劉華康是唯一一個選擇留下來結婚生子的。
劉華康之所以選擇留下來,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在可以返城的時候,他已經舉目無親了。
二是他在插隊的時候,跟那耶村的一個姑娘對上了眼。
當時國家為了鼓勵知識青年扎根農村務農,改變農村面貌,也是下了本錢的。
選擇在農村務農的,國家每人會給予230元的安置費補助,到了1973年更是把這個安置費增加到了480元。甚至,要是愿意留在農村結婚的,還另外給建房費300元。
這在七十年代,還真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幾個方面綜合下來,劉華康最終沒有選擇返城,而是留下來結婚生子。
想到合適的人選后,鄧世榮便朝劉華康家走去。
三分鐘后,鄧世榮就來到了一座看起來還比較新的泥磚屋前。
這是一座帶天井的那種泥磚屋,是劉華康拿到國家給予的建房費給蓋起來的。
“九公,吃了沒?”
劉華康的老婆鄧昌青正在喂最小的兒子吃飯,看到鄧世榮過來,當即打招呼道。
鄧世榮道:“吃過了,你家華康在不在家?”
鄧昌青先給鄧世榮拿了凳子,然后朝屋里喊道:“劉華康,出來一下,九公找你。”
很快,一個而立之年皮膚被曬成古銅色的青年從屋里走了出來,看到鄧世榮后立刻打招呼道:“九公。”
剛坐下來的鄧世榮朝他點了點頭,問道:“華康,你是高中生,我想問問伱的學習成績怎么樣?”
劉華康不知道九公問這個干嘛,但還是照實說道:“我當時在班里成績能排進前十。”
鄧世榮又問道:“這么多年過去,你學的知識都還記得嗎?”
劉華康笑道:“當然還記得,77年恢復高考,我還跟其他知青一起努力復習過,想拼一下看看能不能考上大學,可惜努力了兩年都沒能考上,最后不得不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