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龍頸村的西瓜全部賣出去,整個那耶鄧氏除了鄧世榮特地留了一百多個西瓜沒賣,其余族人的西瓜都全部賣完了。
收獲,那是相當之大。
整個那耶鄧氏一共有650戶左右,一共賣出了11500多噸的西瓜,每斤西瓜的收購價是8分錢,總收入將近190萬,平均每戶的收入達到了2800多塊錢。
利潤大概有2500左右。
就這一波收獲,整個那耶鄧氏直接便脫貧了。
即使是再困難的家庭,有了這么大一筆收入進賬,都難不到哪里去了。
這樣看來,似乎脫貧并不難,隨便種種西瓜就行了。
事實還真是這樣,在八十年代初只要你敢去做,不管是種水果還是搞養殖,只要一切順利都能很快脫貧,那為什么這個年代仍然是窮的人居多,脫貧致富的只是一小撮人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農村人不是誰都有那個魄力去搞這些的。
這種能在族人面前露臉的事情,誰不想要啊?
于是,自家孩子符合獎勵標準的族人,都不由得大聲說好。
“這班車應該是能賺錢的吧?”
鄧世榮等族人們討論了一會,才說道:“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后出遠門的人會越來越多,班車的生意肯定會越來越好做,這個我是完全可以下定論的,但這一行的競爭太大了,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賺得到這個錢的。
如果發展順利,那以后擁有上百輛班車也是正常的,到時光是司機還有跟車售票的人,恐怕都需要幾百人,這些崗位都是可以在族內消化,到時就算班車不賺錢,能為族里換來這么多工作崗位,也值得了。
鄧世榮上臺之后,沒有廢話,直接進入正題,豎起一根手指道:“
得到鄧世榮的肯定,現場瞬間就熱鬧起來了。
首先,想要把山嶺開墾成可以種植西瓜的果園,一家人就得辛辛苦苦的干上幾個月。
“肯定能賺錢啊,那輛沙陂車天天從我們村口經過,我見過很多次車上乘客都是滿滿的,天天這樣跑肯定能賺不少錢。”
幫壩首富鄧昌雄接話道:“族頭,你說怎么搞,我們聽你的。”
這一番話,聽得鄧世安這個老族頭激動得連拍大腿:“老九,聽你這么一說,這客運公司一定得搞起來,這要是發展好了,可比種西瓜要強得多了。”
說完助學與獎學的事情,鄧世榮又豎起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別看西瓜種植簡單,但也是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的。
所以,個人想要經營班車,除非是擁有別人不敢輕易招惹的勢力,否則是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的。
所以,那耶鄧氏這次全族大賺,鄧世榮這個族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
而全族集體脫貧,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那耶鄧氏的后生和阿妹,都突然之間就變得特別搶手了。
而且,族里要是成立了客運公司,那起步至少就是十輛班車,往后還會繼續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