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村。
鄧世蘭家開始種植甘蔗。
自從聽了老弟鄧世榮的建議,鄧世蘭一家把大隊600多畝的公共山嶺給承包出來種甘蔗,在村里一些兄弟叔侄的幫助下,經過一年多的開墾,終于把這600多畝的山嶺全部開墾出來了。
去年以前,博白縣種植的都是春植蔗,普遍是二、三月才下種,不過從今年開始,已經有不少人推廣秋植蔗了,就是當年的9-10月種植,翌年冬收獲。
現在時間正好,鄧世蘭家便也順應潮流,種起了秋植蔗。
這甘蔗的品種也是有講究的,在博白有句農諺是這樣說的:“耕田勤換種,好過擔糞壅。”
解放前,博白縣種植的都是竹蔗、芒蔗這種低產劣種,畝產只有1.5-2噸左右。
解放后,50年代引進印度290、爪哇2878。
60年代引進臺134。
如今,除非是車輛出現重大問題,否則一般的小問題兩人都能夠輕松修理了。
學習原本就是要靜心才能學得進去,背后這兩位同學的做法,不光影響到鄧允嵩,還影響到了班里其他同學了。
對此,村民們也非常給面子,現在的鄧世蘭家在包山村,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家。
卜大強道:“中石哥,你家的甘蔗明年要是大豐收了,估計能賺不少錢。”
博白高中。
到了80年代引進71/210、桂11號、832、833、80/25、80/29、新臺1號、桂12號等品種,畝產達到了3噸左右。
鄧允嵩見狀深吸了口氣,再次提醒道:“李東海,張文龍,我再說一遍,現在是自習時間,伱們不想學可以不學,但請你們不要打擾其他同學學習。”
卜大軍與卜大強聞言都羨慕不已,要是他們的舅舅也這么厲害的話,那就好了!
……
鄧允嵩剛自學了沒多久,就聽到背后的兩位同學一直在說話,兩位同學都是縣城本地人,正在用地佬話旁若無人的聊天,時不時的還發出一陣笑聲。
李東海不耐煩的說道:“我們說幾句話怎么了?你還管到我們頭上了?”
張文龍一臉嘲諷的說道:“不就當了個班長嘛,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鄧昌銳見他們已經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司機了,也就不再跟車,而是拿著這段時間掙到的本錢,做小生意去了。
鄧世蘭家現在種植的,便是桂11號、12號以及新臺1號。
如今鄧世蘭家要種600多畝的甘蔗,光靠自家人和親戚肯定是種不過來的,便挨家挨戶的打招呼,召集全村人一起幫種。
大女兒和大女婿,在幫他們的舅舅打理果園,一個月幾十塊錢的收入。
于是,在全村人的幫助下,鄧世蘭家只了十天左右的時間,就把這600多畝的甘蔗全部種下去了。
……
卜中石笑道:“不是種甘蔗賺錢,是不管種什么,只要種植的數量上去了,都能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