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這個年代,村民們連閱兵的概念都不知道,畢竟咱們國家最后一次閱兵時間是在1959年,至今已經有25沒有舉行過國慶閱兵了,別說是農村人了,就是城里人也沒幾個真正見過閱兵儀式的。
鄧世榮道:“今年的國慶大閱兵,全國人民都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到時大家吃過早飯,沒事就過來看電視,看看咱們國家的軍隊到底有多威武,而且還可以在電視上看到鄧公,那可是咱們鄧姓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存在。”
這話聽得一眾村民都連連點頭。
盡管他們對于鄧公的了解有限,不像后世只要稍微關注的人都清楚鄧公有多偉大,但僅僅是他們了解到的一些皮毛歷史,已經足夠讓他們崇拜了。
畢竟當年的劉鄧大軍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再過三十年,在場還活著的村民就會明白,鄧公除了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以外,還一手締造了讓無數人瞠目結舌的經濟奇跡,讓偉大的中華民族走上了復興之路。
……
早上六點。
松山高中的起床鐘聲被敲響了。
盡管松山公社已經改名為松旺鄉了,但松山高中目前還是用原來的名字。
某女生宿舍,鄧允珠第一時間睜開了眼睛。
今年中考,鄧允珠的成績雖然極為普通,但各科都徘徊在及格線,倒也讓她順利的考上了松山高中,哪怕上的只是普通班,那也比不少人強了。
鄧允珠所在的這間宿舍,住著足足24個人,全班的女同學都住在這一個宿舍,擁擠程度那是不用多說了。
后世沒有經歷過的人是很難想象一個宿舍住24個人是什么概念,但這在八九十年代的初中和高中,那是很普遍的現象。
宿舍的左右兩邊,分別擺著三張上下床,然后每張上下床都睡四個人,也就是說,一個床鋪是要睡兩個人的。
這樣的住宿條件,對于鄧允珠來說自然是挺難熬的,她一開始以為全校同學的住宿條件都一樣,不過入學到現在也將近有一個月時間了,她對于學校也慢慢熟悉了,自然知道有一些特殊宿舍沒有那么多人。
比如說每一層樓里的樓梯間,也被學校改造成一個個小宿舍,這些小宿舍里就住著三四個人,條件比那些大宿舍要好多了。
當然了,不管是大宿舍還是小宿舍,都是沒有獨立衛生間的,想要上廁所就得到每一層樓的公共廁所。
鄧允珠的目標,就是搬到這些小宿舍去住,不想跟那么多人擠這個大宿舍。
一來是真的不方便,二來是宿舍人多了,像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都會有人偷著用,這讓鄧允珠很不習慣。
起床穿好衣服,然后到廁所打盆水回來刷牙洗臉,由于宿舍人多,這簡單的操作也用了十幾分鐘,讓鄧允珠更加堅定要盡快搬出這個宿舍了。
吃過早餐,鄧允珠沒有急著去上課,而是找到了教導主任的辦公室。
今天已經是星期六,中午就要放假了,她想在放假之前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收假回來就不用再跟那么多同學擠這個大宿舍了。
教導主任姓戴,此時他的辦公室門是開著的。
鄧允珠過來敲門,戴主任抬頭一看,問道:“這位同學,你有什么事嗎?”
鄧允珠來之前就打好草稿了,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戴主任,我曾經聽我二哥說過,你是教他化學的老師,我今天就是過來跟你認識一下,拉一拉關系。”
戴主任聞言不由得莞爾一笑,問道:“同學,你二哥是誰啊?哪個班的畢業生?”
鄧允珠一臉自豪的說道:“戴主任,我二哥你肯定是認識的,他是34班的鄧允衡。”
這個名字一出,戴主任瞬間心中一震,這可是松山高中自建校以來唯一考上北大的學生,而且他還擔任對方的化學老師,如此優秀的學生,這一輩子他都不可能會忘記。
知道眼前這位女同學竟然是鄧允衡的妹妹,戴主任臉上露出了真誠的笑容,說道:“原來你是鄧允衡的妹妹啊,那你叫什么名字啊?你二哥他今年暑假有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