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們還待在娘家的時候,哪能想到會有今天啊!”
歐國芳滿臉感慨,看向張秀萍道:“萍姐,我跟阿花都是托了你的福了,要不是你嫁得好,然后拉了我們一把,我們都不知道嫁到哪個山溝溝,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了。”
歐國花聞言附和道:“是啊,幸好有萍姐你拉了我們一把,要不然我都不敢想我現在過的是什么日子。”
提起這個,張秀萍也忍不住感慨道:“這也算是我們姐妹三人命好,在五年前的那個圩日選擇了在那家粉攤吃粉,然后遇到了我的公公,要不是有那一次的相遇,我們姐妹三人的命運,或許就真的不一樣了。”
歐國芳與歐國花聽得連連點頭,正是那次粉攤的不經意相遇,徹底改變了她們三姐妹的命運。
而且,也幸好她們三人姐妹情深,在萍姐嫁到那耶村后,她們也挖空心思往那里嫁,就想著姐妹三人能夠永遠在一起。
如果不是她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這相隔得遠了,然后久不聯系的話,再好的感情也會慢慢變淡。
等萍姐一飛沖天之后,還愿不愿意像現在這樣拉她們,就難說了!
……
轉眼,時間又來到了農歷五月。
在博白鄉下,家家戶戶都有芋頭地,而芋頭地也被農民稱為“百寶園”。
因為大家都會在芋頭地里間雜著種上黃瓜、蒲瓜、石瓜、豆角、大黃豆、大烏豆、莧菜、韭菜、脈菜、芹菜、薊菜、芥蘭菜、南豆、大薯、甜薯、木薯、涼草、狗兒豆、蔥、蒜等等。
總之,農民吃用的雜糧瓜菜幾乎都可以在芋頭地生產出來。
而在博白,芋頭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是在眾多雜糧中僅次于紅薯的。
每年的農歷五月,全縣的農民就會開始割芋頭苗,用來制作博白縣最有名的咸菜之一。
這芋頭苗在博白有兩種腌制方法,一種是去皮,另一種是不去皮。
去皮的芋頭苗比較常見,這玩意用來跟豆豉和辣椒煮,那也是一道非常好吃的咸菜,如下圖:
這圖隨便找的,大家看個感覺就好。
除了跟辣椒和豆豉煮,還可以用來煮那種從河里撈起來的那種小魚,這個弄得好的話,味道也是非常贊的。
而沒有去皮的芋苗,在博白一般會做成酸甜或者酸甜辣口味,如下圖:
不管是哪種芋苗,只要做得好都非常爽口,用來送粥那是一絕,是可以跟酸菜相提并論的兩大咸菜。
以前鄧世榮也是會制作這些東西的,不過自從他重生回來后,是田也不耕,地也不種了。
不過,鄧世榮雖然不耕田種地了,但每年他家的雜糧和各種咸菜,比以前耕田種地的時候還要多得多,因為親戚朋友以及族人都上趕著要把各種雜糧與咸菜送給他。
等大家把芋苗都腌上了,荔枝和西瓜也陸續開始成熟了。
如今,那耶鄧氏大部分人家都種上了荔枝,但也就那耶村開始有收獲,其他村的族人因為種植得比較晚,今年還沒到收獲的時候,他們的山嶺主要收入來源是種植西瓜。
目前的荔枝跟西瓜,仍然是供銷社在收購,現在隨著個體戶經濟崛起,供銷社雖然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在八十年代供銷社仍然是不可撼動的龐然大物,它的銷售渠道就連百貨公司都比不了,更別說是其他的了。
因此,整個邦杰種植西瓜,產量雖然大,但供銷社把它消化還是非常輕松的事情。
隨著荔枝與西瓜開賣,水田里種的紅薯也豐收了,整個那耶鄧氏到處都是喜氣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