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讀書確實比較吃天賦,鄧允珠在學習上完全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在英語老師以及同桌的幫助下,她也只能在班里保持中等的成績,這樣的名次要是擱在博高的話,就算上不了大學,也有機會上大專。
這種送上門的好事,林書記得鄉領導自然非常高興。
隨后,又陸續有不少族人過來詢問,都想知道鄧世榮本人對這食品公司的信心有多大。
鄧世榮笑道:“既然大家認我這個族頭,那我就有義務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
還有就是油鹽醬醋雞精味精等調味品。
當然,這都是九叔你的功勞,如果沒有你帶領大家賺錢,大家也不可能過上現在這么好的日子。”
“”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話,她這個同桌是能夠穩上大學的,甚至有希望摸一摸重點大學的校門。
李淑琴也客氣的跟他打了個招呼,她對于同桌的弟弟同樣不陌生,或者說全校對于他們姐弟都不陌生,誰讓他們有個哥哥叫鄧允衡呢!
畢竟缸瓦在我國傳承了幾千年了,哪可能會被什么新產品給取代啊!
畢竟,現在很多同學的生活費,一個星期也就一塊錢左右,這里面還包括買生活用品的費用,而那些能拿到兩三塊錢生活費的都是條件相對來說比較好的人家。
他們的捐款金額也不高,除了書記與鄉長扣了100塊錢,其他的領導都只是捐幾十塊而已,但這已經很難得了。
他們當中有白平農場這樣國有企業代表,有磚廠、芒竹編廠這樣的村集體企業代表,也有個體戶老板以及吃商品糧的人,總之社會各界人士都齊聚于此,都愿意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出一份力。
人到齊后,林書記發表講話,談話內容就不詳述了,概括起來就兩點:
鄧世榮此舉,算是點燃了眾人的捐款熱情,白平農場的代表緊隨其后表態,捐款8萬元。
鄧世榮聞言也想起了剛重生回來沒幾天,就和允貴一起承包缸瓦窯的情景,說道:“現在的時代發展確實太快了,從生產隊分田到戶到現在才幾年啊,大家的生活跟之前已經天差地遠了,接下來估計用不了多少年,咱們家家戶戶恐怕都能用上電話了,這在以前哪里敢想啊?”
有了九叔這句話,鄧允貴就像是吃了顆定心丸一樣,高興道:“謝謝九叔,我明白了!”
接下來,兩人又閑聊了幾句,鄧允貴才放下煙筒離去。
“什么都瞞不過九叔。”
跟弟弟匯合后,鄧允珠便揮手道:“走,出去吃粉去。”
等族人都散了之后,鄧世榮也回到了家,他拿起水煙筒剛燒了兩筒煙,鄧允貴就過來了。
鄧世榮第一時間站了出來,說道:“鄉親們,剛剛林書記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一個地方想要發展起來,必須得重視教育,只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家鄉的發展才會越來越順。
鄧允貴一邊往煙筒嘴上塞煙,一邊連連點頭道:“是啊,真的不敢想,這變化真的太快了,以前能吃上一頓豬肉,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不知道有多開心,現在天天吃肉都不是問題了。
“我能力有限,但捐個100塊錢還是沒問題的。”
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那是上升到國家戰略的程度了,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樣的思想。
當然,這些都只是鄧世榮的想法,能不能這么順利的發展,得真正去做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