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榮聞言愣了一下,他是真沒想到小兒子居然想要學醫。
后世有個非常有名的梗叫“勸人學醫,天打雷劈”,雖說這話里調侃的意味比較重,但這話肯定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醫學前輩們總結出來的良言警句。
以西醫為例:
學醫周期長是眾所周知的,時間成本高,一般醫學本科5年,如果學習層次高一些,5+3+3=11年是最低限度,可能高中同班同學都事業家庭雙豐收了,自己還需要家里支持。
即使不追求那么高的層次,本科畢業后也要規培3年,加上幾年住院醫生歷練,才能成為一名補助少、壓力大、亞健康的小醫生。
如果盯著醫學博士志向努力,那至少是14年起步。
還有就是學醫也比一般的專業要難得多,因為它的知識點和資料是真的多。
想劃重點?
想法是不錯,可病人不會按照重點來生病。
后世網上有數據顯示:我國四大名著的字數,《紅樓夢》73萬,《三國演義》80萬,《西游記》86萬,《水滸傳》96萬;而隨便拿幾本醫學書,《生理》122萬,《生化》125萬,《內科》248萬,《外科》228萬,等等。
考試前想“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完全不適用于醫學生。
當然,學醫難還不算什么,最要命的是醫生實在是太忙了,在后世但凡有個醫生朋友,都知道當醫生會忙成什么樣,尤其是那種還沒有混出來的年輕醫生,真的沒有多少自由時間。
除非,你混成了老資格的醫生,手底下有人使喚了,那相對來說就輕松一些。
而且,鄧世榮是經歷過非典和新冠的,對于這些可怕的傳染病,醫護人員那是首當其沖。
所以,從私心來講,鄧世榮不太希望小兒子學醫,一來太辛苦了,二來也怕小兒子趕上這兩趟可怕的傳染病。
不過,無論是前世還是今生,鄧世榮都算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父親,不會強行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因此,他只是愣了一下,便問道:“小恒,你想清楚了嗎?當醫生是非常辛苦的,不僅讀書的時候要花更多時間與精力,等成為醫生以后也會比其他職業要忙得多,沒有多少自由時間的。”
鄧允恒對于醫生的了解還是比較片面,他只是覺得醫生給病人看病的時候很帥,很想成為這樣的人,因此聽到父親這樣說,他毫不動搖的說道:“爸,我不怕辛苦,我就想當醫生。”
鄧世榮聞言點了點頭道:“你想要當醫生也可以,但當那種治不了什么病的小醫生那就沒什么意思了,要當就當那種比較厲害的醫生,那么你的目標就不是本科畢業,而是博士畢業了,這個你有心理準備了嗎?”
鄧允恒道:“我已經想清楚了,反正家里也不缺錢,不需要我早早的參加工作賺錢,那我就多讀點書,爭取拿下博士學歷。”
朱俊杰忍不住贊道:“有志氣,你二哥三哥也就本科學歷,就算以后繼續攻讀研究生,那也是在職研究生,含金量還是差了不少,小恒你要是能拿下博士學歷,那就是整個家族學歷最高的人了。”
鄧允華看著這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弟弟,豎起大拇指道:“小恒,你這理想夠牛的。”
鄧世榮對此也有些期待,前世兒女們連一個正兒八經的大學生都沒有,學歷最高的就是三兒子,中專畢業。
當然了,三兒子參加工作后,也慢慢的把他的中專學歷提升到了大專,后面又提升到了本科,但這都是在職學歷,跟人家正兒八經的本科學歷比,那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而這一世,二兒子和三兒子不僅考上了大學,還考上了最頂尖的清華北大,這原本就已經讓鄧世榮極為滿意了,沒想到現在小兒子的志向竟然是學醫,還打算成為整個那耶鄧氏第一個博士生。
這要是真讓他做到了,那他們家在學歷這一塊,就真的比全國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的人都要牛逼了。
于是,鄧世榮便鼓勵道:“那你就好好努力,先考上一所好的醫科大學再說。”
……
幾年前,那耶鄧氏過年,也就短短幾天時間,很多人到了正月初四以后,就開始出去做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