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見上一面,各種打招呼,各種自我介紹自然是少不了的。
以鄧世榮為首的那耶鄧氏,也跟祖地以及各地宗親混了個臉熟。
前世的九十年代,隨著跟上井祖地恢復聯系,上井祖地連續三年祭祖,那耶鄧氏都是風雨無阻的過來參加,而且來參加的族人還不少,雙方的聯系一直到后世都沒有斷過。
很快,時間就來到了下午三點。
上井祖地派人去通知到的宗親,一個不少的,全都由族頭親自帶隊過來參加祖地族會。
眼看人到齊了,鄧允輝這個祖地族頭便站出來道:“各位遠道而來的宗親,大家都出自上井鄧氏,都是調公的子孫后裔,此次把各位宗親召集回來,是為了商量重建上井鄧氏祠堂的大事。
咱們上井鄧氏祠堂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已經有幾十年沒有修繕過了,現在的上井鄧氏祠堂早就已經破爛不堪,到了不得不重建的時候了。
這次重建祠堂,我們打算籌集二十萬資金,目前我們已經收取了人口錢,一共有三萬多塊錢,剩下的資金缺口,就靠我們上井鄧氏族人以及各地宗親出一把力了。
在這里,我要聲明一下,個人捐資超過100元的,都可以刻入功德碑,供后代子孫瞻望。
而捐資金額達到888元以上的,就可以為全家立碑,記錄一家人的生平事跡,讓后輩子孫都知道各位族人與宗親的善舉。
接下來,我宣布重建祠堂的捐贈儀式正式開始。”
“那就讓我來給大家拋磚引玉吧,我捐188元。”
“我捐228元。”
“我捐268元。”
“我捐288元。”
“……”
隨著鄧允輝話音剛落,上井鄧氏一個個便開始踴躍捐款。
畢竟也是擁有三千多族人的宗族,自然有不少經濟條件好的族人,難得在各地宗親面前露臉,一個個表現得都非常積極。
捐贈的金額也是一個比一個高,都想在這種萬眾矚目的場合出一出風頭。
很快,個人的捐贈金額就有突破一千的了。
現在不過是九十年代初,大家的收入雖然比八十年代高了,但絕大多數農村人一年的收入也不過才幾百塊,這一千塊錢哪怕是不吃不喝干上兩年,都未必能存下來。
所以,捐款能夠上千的,經濟條件都不用說,絕對是村里有頭有臉的人物。
就在這個時候,各地宗親也開始出手了。
“油房鄧氏宗親捐贈1388元。”
“平垌鄧氏宗親捐贈1688元。”
“石灘鄧氏宗親捐贈1888元。”
“……”
各地宗親沒有私人捐贈,都是以整個宗親的名義捐贈。
盡管各地宗親不乏有錢人,可從上井祖地搬遷出去基本都有幾百年的時間了,雖說大家都擁有同一個祖宗,但在感情方面除了那淡薄的血緣關系以外,就跟一個陌生人差不多。
能夠全族一起捐個一兩千塊錢,就已經非常給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