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
鄧世榮等人好好的享受了一頓廣東早茶,然后才坐上了返回博白的大客車。
現在是春運期間,不管是火車還是班車,那客流量都能嚇死人。
正常情況下想要一下子買到二十幾張車票,對于一般人來說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鄧世榮什么身份啊,一個電話過去,就臨時從自家客運公司調了一輛大客車過來供他專用。
在返回博白的路上,鄧世澤隱隱有些擔心的問道:“老九,我們這么大張旗鼓的回家鄉過年,要是消息傳開了,會不會對允衡和允嵩的工作產生影響?”
鄧世榮笑著說道:“大哥,如果是在六七十年代,別說是大張旗鼓的回來過年了,哪怕是被人家知道我們有港臺關系,恐怕我們家都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不過,如今形勢不一樣了,現在有港臺或者海外關系,不僅不會有害,反倒是有益,對于他們的工作不會有什么影響的,就算有那也是好的影響。”
鄧世澤松了口氣道:“那就好,我就怕給你們帶來麻煩,我之前幾年一直壓著沒有回來,也是有這方面的顧慮。”
鄧世榮道:“六七十年代的那種形勢,我估計永遠都不會再出現了,現在國內就一個聲音,那就是發展經濟,咱們國家已經落后了那么多年,是時候奮起直追了。”
鄧世澤道:“國內六七十年代發生的事情我只是道聽途說,聽說從上到下,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害,社會亂成了一鍋粥,不知道這是真是假?還有,當年我們村有沒有什么變化?”
鄧世榮點頭道:“那個年代確實非常亂,多虧了有周公,要不然國家真的不知道會變成什么樣,當年我們村也受到了很大影響,有一部分人就跟瘋了一樣,拿著雞毛當令箭。
具體的不能多說,反正那個時候,大家都是夾著尾巴做人,連句抱怨的話都不敢說。”
雖然自家兄弟說得語焉不詳,但鄧世澤還是聽出了那個年代的可怕,不由得嘆氣道:“咱們國家還真是多災多難啊!”
鄧世榮道:“一切苦難都已經過去了,以后國家會越來越好的。”
兄弟倆天南海北的隨意閑聊著,不知不覺就聊到了唐玄宗李隆基。
鄧世澤道:“李隆基早期還是很厲害的,開創了開元盛世,如果他能早死二十年,那他就是青史留名的明君了。”
鄧世榮驚訝道:“大哥,沒想到你還懂歷史?”
鄧世澤搖頭笑道:“我也就一知半解,主要是退休后閑著沒事,就看了一些史書,談不上懂歷史。”
“那也比很多人強了。”
鄧世榮贊了一句,隨即感慨道:“其實這就是人性,很多人在奮斗初期,都是英明神武的,就拿李隆基來說,他前期確實是一位難得的明君,開創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開元盛世。
這開元盛世真的是太輝煌了,在這期間唐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大幅度增長,商業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繁華,對外貿易十分活躍,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
開創出這樣的盛世,想要保持最初的那種奮斗心態,真的太難了。
所以,真不怪李隆基晚年享樂,這努力了大半輩子,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老了想享受享受,這是人之常情。”
鄧世澤點頭道:“這確實是人之常情,如果在李隆基有生之年朝政一直穩定的話,那倒沒什么好說的,主要是他的晚年發生了‘安史之亂’,讓經濟發展達到鼎盛的唐朝直接由盛而衰,這才讓人覺得可惜。”
在兄弟倆聊著歷史的時候,其他晚輩都在旁邊安靜的傾聽。
鄧允福五兄妹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讀書時的臺灣史,還是作為中國史的一部分,所以歷史書對于中國的各個朝代都是有詳細介紹的,對于中國古代史中大名鼎鼎的開元盛世,他們還是知道的。
不像后世,為了去中國化,臺灣當局真的是無所不用其及,在新版的歷史教科書中,中國史部分第1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的正文只有4頁,總共1600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