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澤笑道:“好,我已經有五十幾年沒品嘗過家鄉的風味了,今天得好好嘗嘗。”
于是,鄧世澤一家人,就在兄弟姐妹以及阿表們的招呼下,跟著走進了穗豐飯店。
那么多人,一張桌子是肯定坐不下的,而在博白境域有拼桌的習慣,在鄧世澤等人還沒有回來之前,鄧允珍就讓服務員把幾張桌子拼在一起,坐個幾十人完全沒問題。
人剛坐下,服務員便上茶的上茶,上菜的上菜。
最先上的菜自然是博白最經典的白切系列,有白切雞、白切鴨、白切鵝、白切豬腳、白切豬肚等等。
看到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白切,鄧世澤不由得食指大動,他回憶道:“我記得當年家里條件不好,也就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有機會吃上幾塊雞鴨,那時候母親就是先把雞鴨煮熟了供阿祖公或者伯公,再砍成小塊沾味碟吃。
當時的味碟,沒有醬油,就用鼓油膏用煮雞鴨的湯水化開,簡簡單單,卻是難得的美味。”
鄧世蘭想起當年那貧困的日子,感慨道:“那個時候幾個月都吃不上一次肉,逢年過節只要把肉煮熟了,哪怕只是沾點鹽都覺得好吃得不得了,更別說能沾著鼓油膏做出來的味碟了。”
鄧世榮笑道:“那種困難的日子,早已經一去不返了,以后大家的日子會越過越好的,大哥大嫂,還有各位侄子侄孫,你們快嘗嘗吧,這白切算是咱們博白最有名的特色菜了!”
鄧世澤等人聞言也不再客氣,紛紛動起了筷子。
“咦,這白切雞的味道還真不錯,有著一股沙姜的香味,肉質也是越嚼越香,真是絕了。”
“這白切豬肚也好吃,口感又脆又爽。”
“我覺得白切豬腳是一絕,雖然臺灣也有這道菜,但感覺味道比不上這個。”
“……”
鄧世澤的兒孫們家庭條件都不錯,也是吃過不少好東西的,但現在吃到這博白白切,都忍不住稱贊起來,感覺這白切的味道是真的不差。
很快,其他菜也陸續的送了上來,都是博白本地有名的菜肴。
其中,那道年節以及各種宴席必不可少的竹筍線,是最具有博白特色的,那地道的風味吃得鄧世澤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離家五十幾年,再次品嘗到地道的家鄉風味,只有親身體會過的人,才知道是什么樣的心情。
而胡老太以及兒孫們在品嘗到這道竹筍線后,也是贊不絕口。
這道菜看起來簡單,在博白境域只要是在家里掌勺的,基本人人會做,但想要做得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關鍵的就是竹筍跟粉絲一定要挑好,這兩樣食材要是出了問題,就是廚神來了也做不出地道的竹筍線。
這一頓飯,由于時間太晚了,還要照顧鄧世澤的身體情況,因此大家也沒有吃太長時間,就連酒也都是淺嘗即止,在九點四十分左右,就結束了飯局。
鄧世榮拿紙巾擦了擦嘴,說道:“大哥大嫂,這里就交給服務員收拾,我先帶你們回住的地方,洗個澡好好休息,明天吃過早飯,咱們再回家。”
“行,聽你安排。”
……
ps:本來只是寫一寫兄弟之間隨意閑聊,但有人上綱上線,還是刪了吧,免得惹火上身。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