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小四郎最絕的地方來了,他把小五郎抱了出來。
“大兄,你看,小五長了不少,肉嘟嘟的。”
李大郎趕緊上前接住了,生怕小四郎一個沒抱穩,把小五郎再給摔了。
如此,李大郎一回家就耗費了一下午的時間,與自己的兄弟姊妹聯絡感情,等吃過了晚食,才往自家院子里去。
果然,在院子里等著的就是李大兄李大嫂和李二郎了。
一家人圍坐在圓桌前,兩盤點心,一壺茶,一直說到半夜才算好。
最后,李大兄才說:“這事兒,只讓你阿翁阿婆知道就行,明兒個我去說。
至于家里的其他人,就不必告訴他們了,沒得讓他們跟著懸心。”
“哎,兒知道了,阿耶放心吧。”
如此,李大郎和李二郎才結伴回他們自己的院子。
早食吃的是之前就做好的面餅,配著小咸菜,這幾日要禁火,吃寒食。
因著李父的父母和李大兄的親爹的墳墓都不在長安,所以,掃墓這一項活動就沒有了。
一切弄完,李母指揮著李大兄李二兄把東西裝到籃框里頭去,一大家子準備去長安城外的李二嫂娘家的吳家村。
這回除了順應節日踏青之外,就是要帶已經九個多月的小五郎回去給他的外祖父母瞧瞧。
吳巧蘭和寶丫也收拾了東西,要跟著回村祭奠。
李三娘還把早前買的幾個風箏找了出來,“等到了二舅母家,阿娘就帶露珠兒去放風箏啊。”
露珠兒看著艷麗色彩的做成大雁模樣的風箏開心的點頭。
“阿娘,小黃怎么辦?
咱們都走了,只有小黃自己在家了。”
最后,好辦的很,李大郎找了籃筐把小黃放在其中,帶上了馬車,一塊兒帶走了。
與后院兒的梁老醫師、邵陽小少年打過招呼后,李家一家子加上吳巧蘭母女一塊兒就出了門,往城外趕去。
路上行人不少,都是要去郊外掃墓或是踏青的。
等李家眾人到了吳家村,已差不多快到午食時間了。
李家眾人得到了吳家人熱情的招呼,在吳家吃了寒粥,略說了話兒,李三娘就帶著露珠兒拿著風箏和四小只出了門。
鄉下地方就是大,小黃從沒來過這般寬敞的地方,撒歡兒的跑,跑遠了還會停下等等跟在它身后追趕的露珠兒來。
李三娘哪里會放風箏,最后還是坐在路邊的石頭上,看著四小只帶著露珠兒和小黃玩兒。
春風拂面,端是美好。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的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
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后各給三天。”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以上來自百度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