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娘子和李母她們說了幾句話,就道:“我那女婿叫人來請我上家里過節呢,就不耽擱了,咱們啊,回見。”
送走了秦娘子,李家又迎來了宋茯苓和鈴蘭,兩人俱都是來送百索粽子的。
兩人也都沒久留,只說了幾句話,送了粽子俱都離開了。
“瞧這樣式,該是香桂記里買的。”
李大嫂指著鈴蘭提來的粽子說,李三娘順著李大嫂的手指去瞧,就見鈴蘭送來的粽子比秦娘子和宋茯苓送來的都小了一圈,但是上頭不僅綁著多彩絢麗的絲線,還有編織著紋的草索,看著就精致不少,估計賣的也不便宜。
而且除了錐形的,還有菱形樣子的,這種包法好看但是費時間,也就是為了賣高價才有鋪子包成這樣子來賣。
待得吃過了李二兄他們買回來的飯食,李二兄就拿下了去年端五掛在門上的已經曬干了的艾草,把提前準備好的新鮮的帶著明顯的霸道香氣的艾草掛了上去。
然后,李家眾人就商量著今兒個怎么過?
李三娘是不能跟他們一起了,今兒個她得去老鄉樓赴約。
雖說李三娘自己并不想去摻和那些事兒啊,也并不怎么想去見這些人,但是還是得去,至少得知道丁安柏及其背后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是想要做些什么?
探聽一二,可能做不了什么,但至少得心里有個數。
李父說自己不想出門,要去后院兒找梁老醫師下棋。
除了李三娘之外,秋香和十九是要跟著一塊兒出門的,剩下的人里,李母她們想去逛鋪子,倒是李二郎他們幾個小的,說是想要去長樂坊那邊的興慶池去瞧賽龍舟。
最后,眾人決定,都去長樂坊那邊看龍舟,然后順便就在那里逛鋪子,午食就在那邊兒吃了。
“到時候,你要是趕得及,就去那邊最大的酒樓聚義樓外頭等著我們,咱們還能一起吃。
若是來不及,就算了。”
“哎,我知曉了,阿娘。”轉頭李三娘就對李大嫂說:“勞累大嫂了,幫我帶著露珠兒。”
李大嫂笑笑沒說話,李三娘就蹲身和露珠兒說:“阿娘有事要忙,待得午食再去找露珠兒啊。”
“我等阿娘回來。”露珠兒乖巧點頭應話。
如此,李三娘就和秋香上了十九趕的馬車,往老鄉樓趕去。
路上,透過馬車的車窗看到外頭街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端是一番熱鬧的景象。
可李三娘的心里,除了思索著老鄉樓里那些人的目的之外,也想起了現下應該已經到了西域邊疆的李大郎來了。
“瞧著這里都是歡樂的過節氣氛,誰能想到西域那邊兒正是廝殺蕭索的時候呢?”
我真的是要氣死了,回復一個讀者寶子的評論,老是觸發關鍵詞,總是被刪。。。。
真是的,我都沒說啥啊!
沒辦法,寶子們,我想說的都在文里了,個人有個人的想法,總之,希望姐妹們都好好的~
======================
趣味小知識:
端午在唐以前稱為“端五”。
據晉周處《風土記》解釋:“端者,初也。”
端午本意是每月的初五。
之所以端五改稱為“端午”,是因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五日,當時的宰相宋豫為了討好皇帝,避“五”字的諱,于是把“端五”改為“端午”。
唐玄宗((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
===============
來,提問:粽子你是吃甜的?還是咸的?
老我北方人,吃甜粽哦~
我覺得豆沙餡的最好吃!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