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晚上的燈會雖然沒有上元節時的盛大,也沒有取消宵禁,但是也算是這一年之中較為大的盛事了。
臨近傍晚,最后一縷天光落下,長壽坊里各家各戶都點起了燈籠,這時候到達了營業高峰的酒肆、小食肆,還有稍大一些的賣各種吃食的館子,尤其是更大的酒樓,從里到外當真是都燈火通明、人聲鼎沸了。
街邊支起攤子的攤主,為了攬客,在自家攤子上掛了各式各樣的燈籠,有的是帶有燈謎的,有的就是為了好看的,還有的是買夠多少錢的物什就贈送的。
各種音調的男聲女音在吆喝著,除了這些賣東西的攤子,也有單獨交了銀錢圈了地方賣藝的雜耍人,小銅鑼一敲,調子一起,耍猴的、兩人對打的、噴火的應有盡有,看的人是目不暇接。
李三娘抱著露珠兒和李家眾人剛從長壽坊里一家較大的酒樓里吃過了團圓飯后走出來,一來到街面上,露珠兒就央著要下地了。
小五郎更是積極,若不是李二兄有了經驗,直接在他腰上拴了布繩子,真是撒手就沒。
用李二兄的話說就是:“要是讓人笑話拴孩子和拴狗似的,那就笑話好了。
這總比孩子丟了,滿哪兒去找的強。
再說,小五真是天賦異稟,咱家的孩子里頭,虎頭和小四少時就夠精力旺盛的了,誰能想到小五更是厲害,比他倆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非小五長到能認家門那么大了,我才能放心出門不拴他。
要不然,這布繩兒哪里能少了去?”
李二兄說完,沖著李母晃了晃手中的布繩子。
李母先是看了看在家的時候,就會在李家院子里頭追著狗崽子瘋跑個沒夠的小五郎一眼,然后她只得對著李二兄點點頭。
李母她心里其實也是認同李二兄的話的,小五郎實在是太皮了些,一個錯眼沒看住他,就不知道他又去禍害什么了。
比如說上次那回事兒,要不是小黃在院子里叫的歡,李母到院子里頭瞧了一眼,誰能想到小五郎他能把小黃的狗崽子一個個放到提籃里頭,然后踩著院子里頭的椅凳非得把提籃掛到樹上去。
你問他為什么這么做?
他嘰里咕嚕的話都說不明白,問了半晌兒才明白,他是想讓狗崽子飛飛,想看看狗崽子會不會像鳥兒一樣能從高處飛下來。
所以,這會子李二兄緊緊的把手中的布繩子繞在手掌中兩圈,拽住了,不錯眼的盯著前頭好似像個小牛犢子一般有勁兒的小五郎,就怕他又有什么奇思妙想。
“咱們沿著這街面邊走邊逛,等到了五孔橋,正好去看官家拜月,咱們也跟著拜拜,拜過了,轉個彎兒正好家去。”
李母的話眾人自是聽從的,今兒個晚上李家并非是所有人都出了門來的。
李家家里現下留了李大兄和李大嫂,李大嫂本就有孕且身體情況不宜出行,她自是不會在這節日里頭出門來的,而李大兄是好不容易有了假期,自然是要好好在家陪伴李大嫂的。
李父倒是今兒個出了門來,主要是因著這中秋本就是親人團圓的日子,李父雖然本性不喜熱鬧,但今兒個倒是很給面子。
李二兄和李二嫂走在前頭,一個拽著小五郎腰上綁著的布繩子,一個在后頭跟著看,好隨時上前抱起小五郎來。
李三娘牽著露珠兒的手帶著她在街邊的攤子上逛著,兩人身邊一左一右的跟著秋香和老十。
離李三娘兩三步遠的地方是吳巧蘭和寶丫這對母女,而她倆身后五六步遠的地方就是并肩走著的李父李母了。
至于李二郎、李三郎和小四郎這三個,早就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
不過李二郎聰慧,李三郎踏實,有他倆看著小四郎,李家人倒也放心的很。
反正李母早就說定了是在五孔橋那里聚合,倒也不怕他們走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