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種些菜蔬挑去賣,或是賣水賣飲子,那也是能得些銅板的。
但這其中的風險,自是也不小的。
一是路途遙遠,路上誰知會不會出現意外,沒等到邊關就噶了;
二是雖然此時大唐昌盛,周邊諸小國和部落都臣服于大唐之下,但一時好一時壞的,誰知還會不會再發生戰爭了呢?
李家這會子吃著晚食呢,就也在討論這些事了。
“聽那意思,該是明年初差不多虎頭(李大郎)就能回來了吧?”
李母最為擔心的還是不在身邊的孩子,李大郎自從入軍籍跟隨大部隊去了邊關,這都要有半年多的時間了,除了幾封家信之外,李大郎再沒回來過。
李二兄放下筷子,看向李母,“阿娘,應是差不多了,若是要回來,該是在下回來信的時候,虎頭就能在信里說了。
阿娘勿憂,虎頭身上有本事呢,該是能保護好自己個兒,說不得還能立功得個官兒做呢。”
李母只是嘆了口氣,就不再說些什么了。
露珠兒坐在李三娘身旁,她看向李三娘,圓溜溜的大眼睛一臉認真的問:“阿娘,大兄還不歸家么?”
李三娘夾了一塊兒菜放到露珠兒的小碗里,笑著對露珠兒道:“你大兄該是快回來了,露珠兒可得好好吃飯,到時你大兄回來了,看到露珠兒長高了,該是歡喜的。”
而等晚食散后,李三娘帶著露珠兒和秋香回自己的院子的路上,卻是被李大兄叫住了,李大兄直接把一小木箱子遞了過去。
“我和你大嫂覺得你說的有理,這錢你收著,若是要入股邢家的生意,你就看著投進去就是了。”
李三娘沒想到李大兄和李大嫂竟是有這般的魄力,不過兩天就決定投錢入股了。
李三娘倒也沒扭捏,直接接過小木箱,“大兄放心,我自會斟酌,到時若是簽訂文書的時候,我再喊大兄來。”
“哎,辛苦你了。”
感謝雲婉清支持100起點幣,十分感謝寶子對我的支持和鼓勵~
===============================
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頃,其八十畝為口分,二十畝為永業;
老及篤疾、廢疾者,人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當戶者增二十畝,皆以二十畝為永業,其余為口分。
永業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新唐書》
18歲以上的丁男,就可以得到國家分配給他的一頃田,也就是100畝田。
其中只有20畝是永業田,而80畝全都是口分田。
永業田主要長一榆樹、棗樹以及桑樹等,而口分田的種植范圍比較廣泛。
不過口分田有一個很致命的弊端,那就是不可以傳給下一代人。
也就是說口分田是國有或者貴族擁有的,老百姓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老百姓種了一輩子口分田,等到去世以后,那么國家或者貴族就會把這些口分田都給收回去,重新分配給其他百姓。
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
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
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新唐書》
——
以上來自互聯網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