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母、李大嫂和李三娘三人給吳巧蘭和寶丫送禮的事兒,介于三人都是私底下單獨找的吳巧蘭,且吳巧蘭不是那種得了點兒什么就去炫耀的人,她甚是低調,這才沒在李家引起什么事兒來。
所以,這就讓李二嫂并不知曉其中關竅,仍舊像往常那般對待吳巧蘭來。
雖說這給人送感謝禮,若是那等外頭的大事兒,闔該當著眾人的面兒送禮的,畢竟這感謝禮重在感謝,并非是禮物上,是該實實在在的給人做面子的。
可誰讓李家有個嫉妒心重了一些的李二嫂在?
要說李母她們三人不是考慮到若是真的當著眾人,尤其是李二嫂的面兒上直接把這些禮物送給吳巧蘭后,怕李二嫂說出或是做出什么不妥當的事兒的話,那就是說謊。
其實,李母她們絕對是因著怕李二嫂心里對吳巧蘭“憑什么”得這些感謝禮而在往后的日子里對吳巧蘭說些酸話兒,或者做出點兒什么小手段,而故意選擇了私下里給吳巧蘭送禮來。
一切不過就是人心,人性罷了。
畢竟,若是真的因著李二嫂的對吳巧蘭異樣對待了,到時候李母是該如何說如何做好呢?
李二嫂是李二兄的妻,夫妻一體不說,李二嫂還與李二兄育有三子,不看李二兄面子,那李三郎、小四郎、小五郎的臉面也得照顧到的。
所以,李母她們選擇私下里送禮給吳巧蘭,就很是可以理解了。
臨近年關,長安城里是越來越熱鬧了,來往的商隊和行人,給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帶來了不少節日氣氛。
李母最近幾日都在斟酌著給各家送年禮的禮單,像是親近的姻親人家,比如李大伯家、高老醫師家、蔣家、吳家都是老親了,按著舊例走就是了。
若是有什么不同的,也就是誰家添丁進口、有人過世的話,略略增減一二就好。
還有李父李母自己結交多年的人家,也都是循舊例就得。
李母主要是在斟酌一些近年才開始同李家結交,只去年走過一次年禮的人家,這般的就得好好考量才好。
其實,主要就是李大兄的同僚,今年還得加上已經出仕的李二郎的同僚,這些是李家大房的人情往來。
本來李家大房這些都該李大嫂操辦,但今年這不是情況特殊么?
李大嫂生了小六郎,這還沒出月子呢,哪里能操勞這些事兒來?
再加上李大郎在邊關,又尚未娶妻,如此,只得李母來盯著這些事兒了。
至于李家二房,多就是李二兄在藥材行的關系,最多加上一個李二兄后來跟著李三娘在太醫署認識的幾個關系投契的瘍醫。
而這,也多半是由李二兄自己操辦就成。
李母最為為難的其實是李三娘這邊兒,自從李三娘做了長安城里
而李三娘自身就要忙于每日里的醫堂當值,閑下來了,也是忙的不行,哪里有空去辦理這些人情往來上的事兒?
再加上李三娘自從和離后一直住在李家,身邊除了秋香這個女護衛,再無他人。
所以,到頭來,難的是李母,忙碌的也是李母。
李三娘這日下值歸家后,看到李母面對一大摞各家送來的年禮單子,這才對自家的人際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