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趙家小妹詢問病因,智能大師淡淡地道:“黑痰積郁在胸口,因而致病。”
智能大師治病之時,侯云策還在早朝。他記掛著三公主的病情,有些心不在焉。
臨散朝時,林榮突然頒下一道詔書:“任命李重進為永興軍節度使、檢校校尉,兼中書令,任招討使,免去侍衛軍都指揮使一職,同時設立西南面行營,由李重進任西南面行營都招討使。”
三省長官為中書令、門下侍郎、尚書令,因為這三個職務位高權重,自大武以來就不輕易授人,此三職作為本官單授的情況已經極少了,中書令、門下侍中和尚書令一般只作為兼官,用于籠絡藩鎮,或是作為榮譽稱號加贈給重臣宿將和親王,此時,任命李重進為中書令,就是一種榮譽稱號。
眾官聽到此任命,心中自是一片雪亮:郊外秋獵時發生了刺客事件,李重進作為負責防務地侍衛軍都指揮使,確實難辭其咎,難怪會被免去侍衛軍都指揮使一職,如此安排李重進已算得上仁慈義盡。
眾官尖起耳朵想聽由誰來接任侍衛軍都指揮使一職,卻只聽到一聲尖細的“散朝”聲。
散朝后,侯云策徑直來到中書門下,今日輪到他擔任執筆宰相。
侯云策心神不定地坐在中書門下地大堂里,今日早朝的詔書下得極為突然,陛下事先并沒有和幾位宰相商議,他端起一杯清茶,慢慢地品了半天味,這才取過了厚厚的一疊奏折。
從大武時起,翰林學士專門負責內廷的制詔書敕,即專掌“內命”。由于朝林學習常在君主之側,是天子的私臣,也是天之地心腹之臣,職位不高但權力不小,發展前途更是不可限量。特別是在大武內亂之后,局勢紛亂,深謀密詔多出自翰林學士,翰林學士的權任無形之中加重了。除了負責內制外,還參與樞機和決策,大大分割了宰相的權力,被稱為“內相”。
這一次調動李重進的詔書,就是出自翰林學士竇儀之手。
竇儀還有一名族兄名為竇儼,竇儼在顯德四年任翰林學士、禮部侍郎,現任端明殿學士、禮部侍郎,也是林榮近臣。竇儀、竇儼這兩名竇家子弟,因為是天子近臣,實際上也有著部分決策權,成為不是宰相的宰相。
另外,樞密侃、端明殿學士也或多或少地分割了宰相地權力。
林榮是一個甚為精明的皇帝,精明當然表現在方方面面,不讓大臣們一枝獨大就是林榮一貫堅持實行的手段,侯云策感到束手束腳,其他宰相、樞密使同樣感到諸多牽制。這也正是林榮“平衡”的結果。
午飯時間,一名太監過來請侯云策用膳。
侯云策跟著太監來到宮中,林榮滿臉春風,看上去精神極好。一掃早朝時的滿臉冰霜。
“朕沒有想到智能和尚醫術高明到這種地步,一幅普通藥湯,幾根黑針,就能妙手回春。”林榮搓著手,興奮地道,“道士唐適也算是得道之人,今日卻無功而返,反而是智能和尚立了大功,看來朕對僧人也有偏見。”
侯云策心中一寬:少林寺智能大師果然不負重望。
御膳房陸續在侯云策的桌子上放了六個盤盤罐罐,大壇子是香氣撲鼻地五花肉塊,還放著一些圓圓的山茹,另外還有一罐燒豬蹄、一盤爆腰花。侯云策曾經征過西蜀,一看這些菜口,馬上意識到這些全是西蜀菜,西蜀菜自然就和李重進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