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七日,北伐大軍編組完成:
侯云策為前鋒大軍統帥。前鋒大軍下轄鐵騎軍和汴河水師。總兵力達到四萬人,鐵騎軍為陸路先鋒。鐵騎軍都指揮使楊光義為為陸路都部署;汴河水師為水路先鋒,汴河水師都指揮使李繼勛為水路都部署;
林榮坐鎮后軍,后軍由羽林軍、控鶴軍和龍捷軍組成,總計六萬人。
三月二十八日,北伐大軍從大梁城出發,水陸大軍準備到滄州以后,稍作休整,再從滄州進入契丹境內。
前軍水師旗艦是水師統領李繼勛乘坐的大梁號。侯云策既是宰相,又是樞密使,還是北伐軍前鋒統帥,所乘坐的玄蛟船雖然不是旗艦,卻也是制作精良甲等船,除了船頭船尾的小型投石機外,還有船舷處各安裝了兩架床弩。
侯云策乘坐地艘玄蛟艦取名為“幽州號”,表達了北伐軍志在光復幽州的決心。
玄蛟戰船是隋代五牙戰船的升級版本,隋代大型五牙戰船可容納軍士近千人,分為五層樓高,適合在長江和近海作戰,玄蛟船專為內河交戰所制,可為上下兩層,就如一座小型的水上戰斗堡壘。
幽州號可搭載一百人,除了水手之外,船上還有傳令兵和伙頭兵,戰斗人員總計七十人,清一色侯府親衛,此次作戰,親衛們沒有帶上“五虎上將弩”,只是按照黑雕軍的傳統習慣,每名軍士配備一張長弓和一張黃樺手弩,加上一柄腰刀,一枝馬槍。另外,船上還配有一些步兵用的方形大盾,也算是武裝到了牙齒。
汴河水師共出動三百艘,其中玄蛟戰艦共有一百五十艘,另外還有一百五十艘各式運輸船,運送糧食、輜重和馬匹,整個水師戰斗人員和后勤人員合計三萬余人,李繼勛旗艦在前,侯云策坐艦在中,水師副統領時英殿后,北伐水師連綿數十里,蔚然壯觀。
水軍地路線是從汴河經黃河進入永濟渠,水師可以通到獨流口。進入海河流域,經過百萬老百姓數月的高強度勞動,這條水道已經完全疏通,成為一條十分便捷的北上通道,更為重要的是,此通道可以集中運輸大量糧草,保障大軍的后勤供應。
侯云策以宰相之職專事北伐的準備工作,顯德五年。他兩次行船至滄州,對于沿岸河道情況了如指掌,從大梁出發,大軍全部到達滄州至少要一個月地時間,而這一個月的時間全部在大林境內行船,對于久經戰陣地侯云策,無異于有一個月的時間休整。
從大梁城外上船之后,侯云策就在船上潛心研究幽云十六州的地圖。累了,就出屋在甲板上放風。
第二天中午,戰船仍在五丈河上行駛。
侯云策在玄蛟船頂上安了一張趟椅,這張趟椅是侯云策利用權勢所得,王玨原本是軍器監小吏,認識侯云策之后就升了官,成為了軍器監錄事。王玨深感侯云策知遇之恩,專門讓軍器監的匠人為侯云策制造了一個十分舒服的躺椅,侯云策想到在船上生活近一個月,就把躺椅安在了幽州號的頂層之上。
侯云策逍遙自在地坐在躺椅上,兩岸風光如畫。
從大梁往北,一直到德州,都是農業發達地地區,或許是河水常常泛濫,莊稼的收成并不穩定地原因。大林地村民并沒有把河道兩旁的綠樹砍盡斬絕,沿河兩岸仍然綠樹成蔭,流動地船掠過一排排綠樹,就如緩緩播放的幻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