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副會長范長青、理事文三行、理事葛軍、理事李江南,全部都出席了會議。
另外同樣出席會議的,還有星展唱片的老總趙輝煌,星圖娛樂的制作人吳輝、國內民謠第一人錢均、以及圈內享有盛譽的天才作詞人齊魏,他們都是理事。
與范長青并排而坐的另一位副會長,則是大名鼎鼎的“樂壇五虎”之首林友謙,曾經統治了歌壇二十年的傳奇巨星。
而坐在北首位置,那個如今音樂圈里權勢最大的男人,叫方華。
方華是八十年代至千禧年間,華夏無可爭議的第一巨星。
早在八十年代,他就在京城工人體育館,開了全國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演唱會。
據說那場演唱會吸引了近二十萬人前去觀賞,其中大約有十萬人是站在體育館外聽的,導致京城發生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大堵車。
有人說如果當年他繼續唱下去,可能就沒有后來的林友謙什么機會了。
得益于音樂世家的出身,方華無論是作詞作曲,還是吹拉彈唱,無一不精通。
他甚至奠定了如今音樂學院教育理論的基礎,因為大多數教材,都是他親自編纂,或者參與審定的。
如果華夏音樂只能有一個傳奇,那么就是他了。
此時,會議室里的氣氛有些沉悶,因為今天的議題,又是一年一度大家最不喜歡的議題。
“年度東亞友誼歌會”。
這個歌會,指的是每年一次都會舉行的,主要由華夏、高句麗、霓虹三國音樂人、歌手共同參與的歌唱盛會。
眾所周知,東亞有五國,不過另外兩個國家因為種種敏感問題,不便參賽,于是就只剩下三國了。
每年這個時候,都是音協最頭疼的時候。
為啥
怕挨罵唄
首先歌會規定,每年的歌會,歌手所演唱的曲目,都必須是近18個月內創作的新歌,不得有一首老歌。
這其實,就是在比拼各國的原創實力。
而顯然,盡管華夏不缺陳菲兒這樣的頂級歌手,無論嗓音和技法都不輸于高句麗和霓虹的歌手,但是原創這塊,真的離人家有很大距離。
君不見,高句麗和霓虹國每年幾乎都有新歌,進入全球音樂榜中榜的20。
甚至,在油管歷史上,播放量最高的30首歌里,高句麗占其五,霓虹占其三。
華夏一首沒有。
而這只是其一。
今年的歌會,又增加一個新項目。
那就是“民族樂之光”項目。
所謂的“民族樂之光”,其實就是三個國家對民族樂進行改編,融入流行元素后的效果比拼。
這是提議,是高句麗和霓虹國藝協聯合提出來的,說是要三國一起弘揚“東亞文化”。
這么頂大帽子扣下來,華夏藝協當然只能同意了
畢竟,你要提到東亞文化,那大部分就是華夏文化和唐文化的本身和分枝。
比如高句麗的民族樂器唐笛,聽名字就知道是從華夏引進過去的。
藝協如果連這個提議都不敢接,還怎么給老祖宗上墳
可問題是,人家有備而來啊
首先霓虹國,今年新出了一首“和の遺音”,將他們傳統樂器和電子樂相結合,一經問世就在油管盛贊一片,甚至主創團隊還接受了時代周刊的采訪
高句麗這邊更是不遑多讓
作者題外話不好意思,今天有點來不及了,只能更這些。明天我多更點哈,大家晚安,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