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時刻才將其拿下,等于是將最大程度利用賈雨村,最后實在不行才拋棄他。
為了朝廷大政,讓賈雨村受點兒委屈,在朱咸銘看來很劃算。
“啟稟陛下,太子殿下來了”
從搖椅上坐其身來,朱咸銘徐徐說道“嗯讓他進來”
幾息之后,太子朱景源走進了殿內,正好見到老爹在喝茶。
“兒臣叩見父皇”
“起來吧,何事”朱咸銘放下茶杯,而后又躺回了搖椅上。
起身之后,朱景源拿出懷中奏本,說道“這是兒子近來的體悟”
太子每日翻看舊章奏批答,可不是看了就過去了,每隔一段時間他都得給出體悟,而且是要言之有物的那種。
從朱景源手中接過奏本,朱咸銘簡單看過之后放在一旁,而后問道“近日金陵應天府的事,你可都知道了”
這件事如今在朝廷影響極大,東宮學士們自然也有議論,所以朱景源不但知道而且對此有思考。
此刻皇帝問起,明顯又是一次“隨堂測驗”,朱景源打起精神答道“兒臣知道一些”
“此事你覺得該如何處置”朱咸銘問得很直接。
朱景源也不遲疑,按照學士們提出的對策進行回答,卻聽得朱咸銘皺起眉頭。
如果朱景源開了上帝視角,就會發現他的辦法和陳錦昀類似,都是要先將賈雨村拿下平息事態。
東宮學士們這樣想很正常,他們就是代表士大夫利益說話,這也是太子擁有廣泛支持的根基。
這一點朱咸銘也明白,于是他又問道“這是你的看法,還是你手下那些人的看法”
“是是學士們的意見”
“你就沒自己的意見”朱咸銘不滿道。
還別說,朱景源真有自己的看法,于是他答道“兒子覺得,或可從朝廷派出欽差查案,如此一則可使朝野信服,二則能盡快協調各方,將此事平息下去”
客觀來說,朱景源的想法還算妥當,可見其本人絕非一無是處。
但可惜的是,即使他的設想中規中矩,但其說出時仍顯底氣不足,看得朱咸銘格外的不滿。
距應天爆發民變已有十幾日,消息延后至少有七八天,如今情況究竟如何朝廷根本不知道。
朝廷派欽差也好,依趙玉山的意見也罷,等安排傳到應天時可能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這意味著,朝廷必須把各種情況考慮到,然后做出充分的安排。
“太子既有此念,那便由你舉薦一人前往金陵,全權負責處置此事”
去年朱景源去金陵,把事情搞得一團糟,顯示出他做實事能力有欠缺。
但做皇帝,更重要的是學會用人,此刻朱咸銘就在考驗太子的用人水平。
“你不必著急答復,明天明天再說結果”
“是”朱景源松了口氣。
“好了沒事你就退下吧”
“兒子還還有事”
難得見太子還有事,朱咸銘便問道“何事”
“十三弟忙于農事,兒子想去看看他”
太子縱然有諸多不足,對兄弟友愛卻是難得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