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認罪哼哼還算他們懂事,一意孤行只有死路一條”
現如今,西北的戰事毫無進展,在某些方面明軍還吃了虧,朝廷上下已有一股暮氣。
所以現在,急需一個利好消息,來提振朝野信心和士氣。
遼東不戰而屈人之兵,使得遼東順服之事,在朱咸銘看來就非常合適。
換句話說,朱景洪馴服朝鮮這件事,已被皇帝賦予了更重要的意義,這意味事情走向將超出前者預料。
“再過兩天,九月初一大朝會時,正好公布此事”
“要下旨申飭朝鮮申飭,還要給予賞賜以示恩典,對老十三也要重賞”
奏報看望,朱咸銘心情大好,當他拿下一份奏報時,才發現還有一份朱景洪的請安折。
“這小子字也寫得周正了”
如今朱景洪立了功,替皇帝省了一大筆銀子,后者自是看他千好萬好,眼下便不吝惜夸贊之言。
“兒臣朱景洪謹奏,叩問父皇圣安”
除了開頭這一句,后面完全看就是大白話,朱景洪先是夸了老爹如何圣明,然后稱贊了底下將士多么奮勇,最后講了朝鮮人如今何等仰慕天恩
當事人現身說法,作為閱兵奏報的補充說明,便讓遼東的情況變得更立體了。
這份請安奏本,也該在大朝會拿出來只是言語太過淺陋,得送去翰林院讓人潤色”
想到最后,朱咸銘又搖了搖頭,而后低聲念道“翰林院那些人自以為是,讓他們潤色老十三得他們恥笑,還是送去司禮監吧”
司禮監的秉筆和隨堂太監們,其文化水平不比翰林們差太多,讓這些人來潤筆效果好也可靠。
確定了這件事,朱咸銘就繼續看起其他奏報。
皇帝就是這樣,要想掌握帝國的情況,只能依靠各個方面傳來的奏報,其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有水分,全都得靠他自己來把握。
看奏本的時間既慢又快,一上午的時間轉瞬即逝。
本來依朱咸銘的安排,他是要盡快吃了午飯,然后看地圖并推演西北戰局。
可他終究年齡大了,如今精力比不得過往,所以這件事就往后推了推,其本人去了坤寧宮用膳。
倒也不完全是為吃飯,他找皇后是為商量獎賞寶釵和朱景洪,二是為了聊聊朱云笙的婚配之事。
再過幾個月,就到了正統十四年,朱云笙將滿十五歲,確實到了成婚的年紀。
自己寶貝女兒的婚事,朱咸銘自是無比重視,所以才要認真籌備謀劃。
轉眼又是兩天過去,時間來到了九月初一。
大朝會如期舉行,在頭兩天的造勢醞釀下,大朝會上宣布的朝鮮之事,確實起到了一定激勵鼓舞作用。
不戰而屈人之兵,皇帝仁德感化天下大明是何等蒸蒸日上。
首功是皇帝的,次功便是朱景洪。
這一點朝臣們大多認同,所以皇帝要賞賜朱景洪,這件事任何人都沒有異議。
九月初一的中午,帝后二人奉上的旨意到襄王府,這是為褒獎寶釵為皇室開枝散葉之功。
而九月初二的上午,皇帝的第二份旨意送到襄王府,這次則是為賞賜朱景洪安邦定國之功。
詔書一式兩份,除了在襄王府宣讀這份,還有一份會送往遼東去,除了褒獎朱景洪還會賞賜燕遼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