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從來不聽,說要為父皇分憂,說不想白享尊榮”
在朱景洪的奏本中,也格外強調了糧草和軍械的補充,這些都是前線所急缺的東西。
“好了這次的事情,正好讓這小子長長記性,你不要過于擔心,撫育楨兒才是正事”
雖然不再談朱景洪的事,但寶釵從始至終都是一副憂慮的表情,看得楊清音也對她多有憐憫。
作為馬背上的皇帝,朱咸銘很清楚其中的難度,所以他在思考其可行性。
即便是最寵愛的兒子,此刻楊清音提起也覺得很不滿。
一番商議后,一個基礎的調兵調糧方案被議出,接下來只需戶部和兵部去完善,然后在兩日內上題本呈預覽。
一旦通過,就可以得到執行。
而遼東的事情,朱咸銘就這樣安排好了。
至于朝堂上對朱景洪的彈劾,如皇后所言也只能靠他來壓了。
揮退眾人后,朱咸銘突然心血來潮,吩咐道“去叫太子過來”
太子就在文淵閣,距離乾清宮非常近,所以十幾分鐘后進了乾清宮,出現在了皇帝的面前。
示意太子起來后,朱咸銘把命人把一份奏本拿給太子,這正是朱景洪的急遞。
朱景源認真的看了起來,沒一會兒他就看完了。
“老十三的計策,你覺得如何”
這等軍國大事,太子從來沒有插手過,這時聽到皇帝問起,一時竟不知如何作答。
若是以往,他一定會說但憑父皇處置,如今他已明白這樣說是自討沒趣。
“父皇兒臣不諳軍事,故而不敢妄言”
“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說,難道誰天生就會打仗”
“是”
凝神細思之后,朱景源方答道“父皇遼東苦寒之地,如今已經入冬,此時調軍討伐朝鮮,兒子以為不合天時”
“繼續說”
“且據兒子所知,遼東于朝鮮邊界之地,山高林密不利于行軍,勞師遠征想要取勝,只怕也是極難之事”
太子的論述當然有道理,但是卻不能說百分百的正確,因為他對具體情況不了解。
比如為給朝鮮施壓,燕山和遼東都司,以及安東行都司的軍隊,有大批都往“前”進行了移動,隨之一起運輸的還有糧草和軍械。
換句話說,勞師遠征雖是事實,但其實也稱不上太遠。
皇帝沒有深究這些,緊接著又問道“遼東變局,老十三處置失當之嫌,此事你怎么看”
“兒子以為,十三弟確有疏漏之處,可若將罪名全壓到他頭上,也有失公允”
太子這話比較巧妙,點出了朱景洪的過失,緊接著又替后者辯解了兩句,可重點仍舊是在前半句。
沒錯,即使是厚道如太子,如今也感受到了朱景洪的威脅,所以他愿意這位小弟被打壓。
對太子的這個說法,朱咸銘微微點頭,然后問道“給他個戴罪立功的機會,你看如何”
這雖然是個問句,但皇帝的意圖已經很明顯。
“父皇明鑒,十三弟用兵如神,讓他平定朝鮮是再合適不過的事”
“所以伱也覺得,該讓老十三戴罪立功”
問句里的一個“也”字,更將皇帝的心意表達出來,所以朱景源鄭重答道“是”
端起茶杯,朱咸銘接著問道“可我聽說如今都中暗流涌動,有不少人要彈劾老十三,此事該如何應對”
這件事朱景源當然知道,畢竟他手下的人就是推動此事的主力。
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很突兀,讓朱景源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首先該什么態度,然后該怎么去做這些都要詳加考慮。
老實說,太子如此驚慌的模樣,讓朱咸銘感到有些失望。
但想起這小子比以往多少有進步,便讓他把心中不滿壓了下去。
“不著急,想好了再說”朱咸銘放下茶杯說道。
顯然,皇后歷年來說的話,朱咸銘多少聽進去了一些,才會在對太子如此寬容。
大概兩分鐘后,太子答道“父皇兒子以為,應當讓十三弟發揮長處,戴罪立功”
“至于朝臣彈劾,兒子以為要曉之以理,勸他們著眼長遠,待十三弟平定朝鮮,再論功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