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面前,有兩名官員站著,另有三人跪在地上。
后面三人,便是領銜上奏的年輕官員,分別是戶科給事中、都察院御史和翰林院庶吉士。
這三人斗志昂揚,即便眼下太子再度申明厲害,他們仍不覺得做錯了。
無論從維護國法,還是維護太子利益,他們都認為應該上奏。
所以他們自認為是忠臣,哪怕因此受些委屈和誤解,他們也在所不惜。
太子剛被司禮監派員申飭,眼下是壓著火兒在勸解,見這些人冥頑不化,實在把他氣得半死。
“你們……你們……”
氣急之下,朱景源竟直接暈了過去,引得現場眾人手忙腳亂。
“你們吶……怎么就不會變通!”一名學士教訓道。
便聽其中一名年輕官員回道:“先生,非我等不知變通,眼下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
“住口!”另一名學士大怒呵斥。
看到這些斗志昂揚的年輕人,兩位學士也覺得頭疼無比,他們也是這個年紀過來的,很清楚想要說服他們太難。
再說睿王府這邊,東宮的事他都知道了,但朱景淵根本來不及高興。
他其實也很擔心,手下人會有貪功冒進之舉,發生和太子一系同樣的蠢事。
今天沒發生難保明天后天不發生,他們本人不參與,難保不會攛掇同年同鄉或同僚。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追隨太子和睿王的官員們,多數都是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太子和睿王,只是利益代言人而已,不等于
再說大一些,即便是掌握最高權力的皇帝,也無法做到官員們同心同德。
又過了一天,即使皇帝將奏本留中不發,也不能阻擋物議之洶然,當天又有十幾道奏疏進宮,請求皇帝務必要嚴懲朱景淳。
在此基礎上,作為幕后指使者的朱景洪,也被提到需要一同受查。
皇帝照樣對奏本留中,同時令宗人府對外解釋,說明案情緣由已消除“誤會”。
只是,這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朝廷民間對此事的議論更深了。
而討論的重點,也從案件本身,轉移到了襄王的“跋扈”之上。
只因為立下功勞,就敢居功自傲,無視國法滅殺親族,這簡直是人神共憤之事。
伴隨著彈劾與議論,只過了僅僅三天時間,更刺激的情況就出現了。
只因為朱景洪“親信”任職之事,也被有心人給扒出來了。
把這位禁足在家的襄王殿下,其背后勢力清楚展示出來,再度刷新了京城上下的認知。
京營那些個指揮和參見,侍衛親軍那些千戶和指揮,各地都司的高官們……一個個名字被傳開被討論。
關于朱景洪所謂“親信”的任職情況,朝廷高層官員只要愿意去了解,多多少少也都知道大概。
可有心人終究是少數,所以當這些被扒出之后,最震驚的反而是朝廷官員,因為他們更清楚這意味著什么。
前后只過了四天,事情就發展到這一步,皇帝要做的已不是弄清案情,而是要盡快控制局面安定。
所謂朱景洪的“親信”,稱之為“故舊”其實更準確。
對此朱咸銘有更全的名單,此前他已在著手進行調整,沈進勛等人被貶就是第一步。
這種事是秘密進行,徐徐圖之最終水到渠成。
可眼下,所謂的“親信”名單被爆出,便讓在名單上的人會多想,某種意義上促進了他們的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