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朱景洪講述完畢,朱咸銘看向眾人,問道:“諸位愛卿……襄王之言,你們有何意見?”
在場都是聰明人,朱景洪所講述的東西,他們其實也可以想得到,只是不愿意那么干罷了。
一切為了打贏,一切為了備戰,這是妥妥的激進思維,不符合士大夫們的習慣,所以他們不會這么選。
至于在場老將們,他們倒是覺得要打,且要打贏……
比起朱景洪的干勁,老將們氣勢上便差了許多,他們這些所謂的“激進派”,此刻也覺得朱景洪太激進了。
“陛下……微臣以為,此事該當慎重!”
次輔陳錦昀站了出來,此時他正義凜然道:“如今朝廷在西北用兵,且西南反叛不斷,一個月前河南又遭了水災,如今朝廷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
“驟然開戰,又將是一大筆開銷,非是臣不顧國體……實在是朝廷積蓄不足,再起爭端怕是難以應付!”
陳錦昀說的是實在話,朝廷歲入雖有四千多萬,但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
一年四千多萬,平均到宇哥也就三百多萬,近兩年幾乎每月都會用光,朝廷府庫積蓄已不到一千萬。
看起來很多,但若往海上砸錢又會消耗不少,往后想攢起來可就難了。
如果儲備資金不足,情況就會變得危險,有災有變都將難以應對,引發更大危機也不是沒可能。
事實上,近兩年大明四處開戰,還能保留一千多萬的銀子,這已是比較厲害的財政水平。
這里面,少不了首輔趙玉山的改革之功,以及近兩年海貿稅收帶來的巨大利潤。
陳錦昀講了非常多,說完后趙玉山反駁了他幾句,主要意思就是讓他別用府庫存銀的小賬,來算朝廷安危這筆大賬。
總的來說,趙玉山支持朱景洪的意見。
海上的事始終要解決,畢竟關系到上千萬甚至更多的稅銀,相比之下西北占據都可以緩緩。
朱咸銘心中已有決斷,而后看向太子問道:“太子……你怎么看?”
太子猜到了皇帝的想法,于是神色平和答道:“兒臣以為,十三弟所言有理,敵寇狼子野心,朝廷務必予以迎頭痛擊,方可震懾宵小!”
“嗯……”
而后皇帝又問向了將軍們,這些人自然全都表達了支持,因為事情走向已非常明顯。
環顧眾人,朱咸銘問道:“既要作戰,誰人可當統兵之將?”
水師提督如今是正三品,由五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充任,要協調金陵浙江乃至遼東三地水師,起碼也得都督同知一級去統兵。
但按照慣例,都督同知負責全國性事務,統領各自轄區內都司各項庶務,一般不參與帶兵征討。
所以這種大型會戰,只能從更高一級的都督中選人,眼下西北統兵的柳芳和石光珠,便是都督一級的高級將領。
五軍都督府各有左右兩名都督,但這十個位置并不滿員,如今僅有七位在職。
除開柳芳和史光柱,剩下的五位要么另有差遣,要么年事已高,要么對海戰一竅不通……想要選人其實很難。
所以,當問道何人可以統兵時,眾人心頭瞬間冒出了答案。
都不用對比,最合適的人選就出來了。
太子如今也有幾分果決,只見他第一個站出來,推薦道:“父皇……兒子以為,十三弟精通海戰,選他統兵最為合適!”
對此,朱咸銘不置可否,他其實比較猶豫。
他雖然認可朱景洪的能力,也想過要把他培養成接班人,但同時也有防范朱景洪的心思。
朱景洪數次領兵連戰連捷,在軍中已豎起極高威望,讓他領兵朱咸銘不得不深思熟慮。
“四哥,我也就是動動嘴皮子,海戰我可是一竅不通,派我去豈不誤了大事!”
朱景洪這般發言,在朱咸銘的預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