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開城投降,其實也不算離譜。
畢竟在幾年前,當明軍拿下哈密城時,當時的大汗即琪琪格的父親,便想著要跟明軍議和。
只不過議事當天發生了政變,琪琪格一家幾乎被殺了個精光,她的伯父那日松篡了大汗之位。
只可惜,那日松是被人推上來的傀儡,因為看不清自身的位置,兩年前便被實力派阿古拉廢黜,最終死得不并不白。
這個阿古拉有羅剎人支持,槍炮糧食一概不缺,所以快速整合了準噶爾上下,并繼續與明軍進行戰爭,
只不過這一年來,聯軍聲勢雖大卻一敗再敗,阿古拉卻還要豁出一切硬頂,這就讓本來不服他的越發不滿。
當明軍大軍進入伊犁河谷時,所有人都知道大局已定,就連哈薩克和土庫曼人都撤走了,至于羅剎人則是兩天前就走了。
于是乎,反對阿古拉的人不可避免走到一起,最終在城內發動了政變,將阿拉古及其黨羽殺的殺,抓的抓。
這些政變的人聰明,還知道把阿古拉抓活口,為此還燒了不少腦細胞。
一頁紙,當然記錄不了這么多,消息乃是錦衣衛傳訊的百戶所言。
為了趕在準噶爾人之前把消息傳達,錦衣衛這邊也是費勁了功夫,但也只提前了半個時辰。
約莫半個時辰后,伊犁城內的使者便到了,隨行還把阿古拉及其黨羽,一共七十多人押解過來。
這一天,是正統十六年,九月十二。
在這種大事上,朱景洪當然不會輕信,而是幾番派出人手去核實。
首先被抓是阿古拉是不是真的,其次準噶爾人投降是不是詐降,其三羅剎國的軍隊去了何方。
大概三天之后,隨著消息傳回并被數次核實,朱景洪才相信伊犁對他已敞開了大門。
羅剎等國殘存的三萬多軍隊,已隨他們王儲康斯坦丁,退到了五百里之外。
準噶爾的兩萬余軍隊,也按朱景洪的要求撤出伊犁,并且全部被解除了武裝。
緊接著,朱景洪派出了先遣部隊,大概兩千人進駐伊犁,徹底控制了這座城池。
準噶爾的兩萬降軍,被朱景洪罰了三年勞役,他們將負責在山隘河谷間開路,讓往后明軍的補給更順暢。
這件事需要建工,朱景洪把差事交給了安西行都司。
九月十九,朱景洪召集軍議,確定了受降的一切議程。
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讓各衛分別抽調兩百人,屆時列陣走進伊犁城內。
伊犁城雖大,但也放不下朱景洪的七萬大軍。
之所以是七萬,是因為在沿途攻下的城池,以及重要節點都有駐軍留守,所以打進伊犁河谷的只有七萬。
當然,為了確保榮譽共享,每個衛都有軍隊被抽調,所以七萬人的來源很多。
侍衛親軍、京營、安西行都司、青海行都司、蒙古、藏地、女真,步騎加起來有三十多個衛。
換句話說,參與入城儀式的方陣也有三十來個。
九月二十,各部方陣采選完畢,并以此往伊犁方向開進。
九月二十二下午,明軍主力來到伊犁城東,然后按照預案分別駐防。
而被選出來的入城方陣,合計六千五百余人,則是單獨找了一塊地方駐扎。
仗已經打完了,士兵們個個都很放松,在安營完畢后開始捯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