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啊,大王一向待我們這些宮中的賤奴,那也都是十分溫和;更不要說愿意和工匠們長期共處一室的太子了。反倒是他一個中車府令,狐假虎威,總是動不動對我們疾言厲色,隨即高興了卻又擺出一副上位者的姿態。”
眾人在私底下議論,抱怨。
“瞧瞧他看我們的神情,仿佛他多高貴似的,可他不也是奴籍出身嗎。”
“狗娘養的罷了。我呸”
造紙坊里,無論是宦侍,還是工匠,都口徑一致地痛罵趙高。
趙高回到章臺宮中,卻見到許久不見的信站在大殿里,而且章邯也在嬴政面前。
就在趙高趕來之前,信已經把太子希望給嬴政轉達的消息都呈遞給了嬴政。
聽到扶蘇和昌平君的議論,嬴政心里百感交集。
其實嬴政心里也沒底,他只是在賭。
賭自己是天命,如果自己真的是天命,那么李信二十萬人伐楚也能贏;如果自己不是天命,那就是王翦六十萬來也沒有用。
現實逼迫嬴政不得不這么做,他知道他現在所擁有的國家到處都很脆弱,天災、戰爭,農事,每一方面都要顧及到。
而這三年來,秦國攻占下的國土面積有他繼位時的秦國那么大,如果不是扶蘇提前八年就建議大批量培養秦吏,他們根本來不及抽調人手。
但是即便秦吏的問題解決了,還有兵馬的人數。
邊地的駐軍數量不可能減少,否則就會出現大的動亂。而軍功爵制對當地百姓庶眾的吸收,也收效很慢,他們很多人逃避兵役。
再就是兵馬、戰車、糧草,這些東西一直都是處在被消耗的狀態,別說積蓄了,戰爭再消耗年下去,秦國到時候就是攻守易勢了。
留給嬴政的資源、時間,都不多了。
他必須要快刀斬亂麻。
“章邯,你怎么看”
“大王,臣不懂軍事。”
“直說無妨。”
“那臣只能說些淺薄的見解了。下臣以為,帶兵其實就是治理眾人。臣倒是以為,太子比都尉信更加適合統兵。下臣并不覺得太子年少就不適合去統兵,恰恰相反,太子雖然年少,可是性格穩重。臣見過太子這么多回,從沒見過太子大喜大怒。”
至于李信,章邯并沒有直接評述他。
有些事,大家都看到了。
李信明顯就是崇拜嬴政,一時頭腦發熱所以才會那么說。
甚至在嬴政身邊跟久了的宦者令、中書,他們都看得出來,其實當時李信是因為害怕大王不高興,所以才那么說。
反而太子表現得多淡定啊。
“我無能也,不及李都尉。”能一臉平靜、面不改色說出這種話,可見太子的底氣。
事情明擺在眼前,太子和李信,明顯太子更成熟穩重,除非有比這兩個人更好的選擇。
那就得是王氏父子。
殿中一片沉默,嬴政處在兩難的選擇之間。
明天就是朝會,嬴政馬上就要把這件事交給諸臣商議了。
林信已經把扶蘇甘愿退居幕后指揮糧草的事情報了上來,無形中又給扶蘇添了一筆籌碼。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