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娶妻必要娶強。”
“這種事,我開不了口。”
這又不是現代社會,自己相中了喜歡的人,可以直接帶到父母面前給他們看,然后就可以成親了。
而且他這家庭也不是普通人家。
娶妻不等于納妾,不能隨心所欲。正因為娶妻不能隨心所欲,所以納妾娶其他夫人,一定要選合自己心意的,自己喜歡的。
“我的婚事,可不是只關系到我一個人的未來。假若未來天下一統,到時候我的妻子,可就是未來的王后。自古以來,這婚姻就是兩家的事情,外戚強權干政的事情,從上古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了。我這一成婚,未來許多事就說不清了。”
信看太子如此嚴肅,不由地道,“臣只是為太子謀劃了未來年內的事情,但是太子則能為自身謀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大事。既然如此,下臣不再進言,全憑太子決斷。”
“你怎么”扶蘇望著信。
“下臣怎么了”
“說話時像朝中大臣一樣,就像平時一樣就好了。”
信略略一頓,“是。”
我只是個太子,還不是君王呢。這種事情如果在一開始自己就不出面禁止,以后一定會讓手底下的人犯錯。
太學里,等到扶蘇走后,律史等都在一一回味之前和太子商討法制倫理的事情。
只是在太學里,早就被引入了一幫數量少,但是卻才能非凡的儒家子弟。
雖然秦國不重儒家,可是儒家的子弟是天下人里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
這意味著,一百個人里,識字者有百分之三,而儒家子弟則占據百分之三中的百分之二。
一旦從六國底層庶眾里吸納通曉文字的人上來,必定會有儒家子弟被遴選入內。
在過去,他們專門負責整理文字,抄寫典籍,制作文書。
但是隨著文字的整理精簡工作完成,這些過去被秦國官方吸納進入官僚系統的人,漸漸都在朝中有所依附。
時間一久,也就在秦國站穩腳跟。
在他們的努力、斡旋之下,于文字整改事務完成后,秦王在丞相的建議下將他們安置在太學。
宮里權力斗爭從來就沒停過,過去斗爭落敗的人就被攆出來,如今大多都被扔在太學里。
大量的六國士人來到了秦國,對于秦國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沖擊。
當太學里各處學室被裝潢地威嚴華麗,屋宇森嚴,其他流派的士人,都擠在偏僻老舊的宮室里,幾十個人圍著坐在長案前,一個個對著案牘文書埋頭各忙活各的。
因為當初扶蘇提議要大規模修建太學以招攬天下的士人。既得利益者唯恐真的來了有才華的人,自己的位置被人擠掉,所以堅決反對這件事。
于是就把一所老舊宮室給改成了太學,只要地方不夠大,就能控制前來的人員數量,到時候外來的人能不能進入學室,還得看他們能不能同意才行。
而當朝的高官大多都是秦法家,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打擊鎮壓諸子百家,他們刻意只給學室翻新修葺,重新修建學室學堂,給律史和學室弟子配備最上等的供應。
而其他學派出來的弟子,無論是俸祿、配備享有的便利,都是次一等的。
一墻之隔,學室學僮正在學習朗誦秦律。
而這些士人,他們有的人在整理書籍,因為六國的典籍文書,也需要有人被收錄整理,而尚書臺就那么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