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淄城中,擁有一所三進之宅居住的人,在周圍左鄰右舍的眼中,其身份不高也不低,從不惹人在意矚目。
張良畢竟是張良啊。
他雖然流浪在外,內心始終沒有放棄過復仇。他也知道,就算他家底豐厚,可是他隨身帶的錢早晚都會花光。
而且,他要做的事情是復仇,他需要拉攏結交勢力,如果僅僅是一個士人的身份,結交他人非常不方便,而且,干大事,怎么能沒有錢。
于是張良選擇了來到最是龍蛇混雜的齊國,這里是商客的天堂,也是流浪者的安樂窩。
他假意從事商業。
現在張良的身份是齊國的商人名喚張伯。
伯仲叔季,這是當時家里排行的弟兄。張良為長兄,化名自然直接叫張伯。
見到張良回來,張良的貼心仆從都圍了過來。
他們才剛在臨淄城中安定下來不久。
這行走江湖,走走停停,每個城池都呆上一段時間。有時候張良去拜訪當地有名的賢人,但是既然要拜訪,總要拿出財物打點,就因為這個,一路上張良已經花了不少錢。
除此之外,就是去尋訪當初一同從韓國逃出來的世家后輩、王孫公子。
原本這些四處逃難,躲避秦王追殺的人本處在地位發生截然不同轉變的巨大恐慌之中,隱姓埋名度日,仍舊是惆悵難安。
但是在他們看到張良如此鍥而不舍地追過來,始終不放棄,張良像是黑夜里的一點螢火,給他們帶來了一些希望。
這些人一一和張良見了面,敘舊,給他財物支持。
這一年春日里,張良來到了臨淄城里。
之所以選擇在臨淄城中定居,是因為張良發現,這臨淄城里,有個極大的優勢亂。
秦王滅了四個國家,對王孫貴族也并不愿意留情。他的敵人,都在逃跑。
當時天下人心目中的天下,就那么大點地盤。
西面有秦國,南面在打仗,這些人都沒有地方跑,最終不約而同都跑來了齊國。
張良一路過來,也遇到了不少趙國人、魏國人、韓國人、燕國人。
他們都表示是因為懼怕秦國的壓迫和管理,所以跑來齊國。
正是因為一路上所見所聞,又增添了張良復國的希望。
他看到天下人都不喜歡秦國,這下就滿意了。
他決定在臨淄城,暫時建立一個據點。一方面做大生意,賺取足夠的錢;一方面他要在這里,聯絡各諸侯國逃難避禍的世家貴族,對于有幫助需要的,張良毫不吝嗇給予他們財物,資助他們活下去。
客舍青青柳色新,張良的家宅雖然只有三進,可是內有一湖泊。
這是張良選擇買下這個宅子的原因所在只要有水,就可以打造成韓國的房居樣式。
張良坐在廊道下的主席上,他的仆從死士早就等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