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就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案件,那是在楚國被滅亡之后。一個秦國人和一個楚國人相遇,二人相談甚歡,最終決定一起走上犯罪的道路,雖然最后被伏誅。
可是這個案件卻讓很多人都感到意外。
秦趙兩國的民眾本來就是可以和平共處的。
那到底又是什么東西在其中作祟,讓已經大一統的國家反而走向分崩離析。
但是實際上,也許秦王朝的分崩離析才是皇帝制度逐漸健全、走向完善的開始。而帝國的滅亡,才是嬴政偉大政治夢想的開端。
事實也多次證明,他的政治構想實在是具有前瞻性,他用這個制度,將一片龐大疆域上的所有人聯系在一起。就像是用一套機器,聯動了整個龐大的機器。這個機器,一單開始啟動運轉,就延續了兩千年。
期間雖然壞掉過很多次,但是它卻始終在運轉。
土生土長的趙地百姓、韓國百姓、燕國百姓、楚國百姓,他們的道德觀念始終處在一個自然的狀態。這六個國家始終沒有把道德問題上升到法律的層面。
于是,當秦國的制度文化和趙國的民眾相遇,眾人都以為,秦國將要靠著強權,讓天下人都膺服于這種制度。
可是事實卻恰恰相反。
是六國人遇到了秦國的制度文化,他們內心的自然法則,禮儀規矩,倫理秩序和秦國的制度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突。
這給秦國的制度新的生機,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從這里才開始。而文明上的交融、匯合,也是在這里開始的。
對于古老的中原來說,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那一年,稱得上是古今未有之大變局。
秦國的文化,過去是自成一家的。
可是當秦國吸納了一個民眾容量遠遠超出他們想象的群體時,秦國的政治制度的弊端開始被成倍的放大,與此同時,這個制度也在被六國人的反抗進行一種糾正。
很多人都覺得,秦國滅亡是因為秦國的軍功爵制。
可是為什么秦國在兼并六國之前乃至在兼并六國的過程中,這個制度讓秦國越來越強大;但是當秦國一統天下后,秦國繼續對外擴張卻導致了失敗呢。
當一杯淡的水和一小勺鹽混合在一起,水變得咸了,可是鹽也分解了。
拋開其他的不談,秦國的軍功爵制并沒有錯。在任何時代,一個國家如果不想在戰爭中取得失敗,都會首選這個模式。
而處在這樣一個冷兵器時代,一個分封制、世卿世祿制度占據主流的時代,一個國家想要變得強大,會有比軍功爵制更好的辦法嗎
只有軍功爵制可以給庶民留有一條可以晉升的通道,只有軍功爵制能夠源源不斷地保證秦國的中層、上層始終的活躍的,只要有強者可以闖入這個權力高層的決斗場,就能夠給整個國家上上下下都創造巨大的利益。
可是為什么,秦國卻在按理說最輝煌的時候,走向了衰落。
而嬴政創建的皇帝制度,也在剛剛誕生之后立刻就走向滅亡。
因為這個皇帝制度,本身就是嬴政的天才設想。在他之前,從來沒有人這么實踐過。
嬴政的皇帝制度,只適合秦國的版圖。
于是當天下一統后,真正的文明交融匯合才真正開始,秦國的政治文明和六國的思想文化這才開始融合貫通。
混亂往往意味著秩序的開始。
某種意義上,秦始皇的皇帝制度其實是10版本,而漢朝初期的郡國并行制那是101版本。
只是可惜,版本的升級,是以犧牲人的血、肉、淚為代價。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