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此之時,經歷了兩件讓諸臣都出乎意料的大事之后,朝中諸臣的士氣已經又恢復了往常那般狀態。
至少眼下,他們只是沒有滅掉楚國,可是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仍舊是秦國的。
嬴政讓秦國坐穩了天下最強霸主國的地位。
隨即,第三個讓眾人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嬴政對眾人道,“兵既然已敗,寡人決意讓李信率眾速速返回,諸位以為如何”
這件事,眾臣自然都贊同。
只是,當初那些吹捧李信神勇的人,這個時候對嬴政說,“李將軍年輕氣盛,喜好自吹自擂,不堪大任。”
對此,嬴政也早就習慣了。
比起這個,嬴政更在意的是接下來如何做。
“召回李信,那誰人來做寡人的伐楚大將軍呢”
嬴政開門見山就說了這件事,他要另請高明,繼續伐楚。這個一統天下的事業不會就此停滯不前。
對于秦國來說,在眼下這種狀況下,他們能想到的就只有兩個人。
王綰請道,“不若召太子返回,再行商議計策。”
馮去疾未免太子日后越發壯大,引起父子君臣相疑,禍及馮家,他則提議,“臣請武成侯王翦出山計議此事。”
王賁則道,“大王,家父早就歸鄉頻陽了。如今年邁,連走路都十分艱難,又如何能出山再計議攻打楚國的大事呢。太子少聰慧,擅軍務大事,臣請召回太子商議軍事。”
隗狀則道,“太子位高且年少,這攻打楚國乃是大事。上次戍守固然神機妙算,可是這攻打楚國,親自掛帥,危機重重。太子身份特殊,怎么能以身犯險。”
這帶兵攻打楚國的人選就在太子和武成侯二人之中,諸臣來來回回爭論不休。
一派人不是不支持扶蘇,是他們和馮去疾看法相同。太子乃未來國家社稷希望之所在,把兵權交給太子,會引發很多大家連提都不敢提的禍患。而且戰場上兇險萬分,這次連秦國的高級督戰官和都尉都歿在戰場,太子如果去了要是發生意外,那未來秦國怎么辦。
正因為他們覺得支持太子會引發對秦國更有危害性的事情,所以他們支持王翦。
一派人不是不支持王翦,是他們認為王氏父子功勞太大了。這歷史上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讓王氏父子帶兵伐楚,且不說王賁,單說王翦年紀那么大了,如果敗了,后果不堪設想。
而如果贏了,這秦國的王位主人也許要換姓了。
所以他們支持扶蘇帶兵去打,這樣可以保證王權始終都在大王的掌控之中,都在秦國王室之內。
這些最真實的理由自然不能在朝堂上說,反正雙方各執一詞。
大家辯論地興高采烈,他們又沒有為自己的私心做事,都是為國家考慮。
說得人固然高興,但是聽的人嬴政可就氣得發懵了。
這都什么時候了,這些人是在排戲嗎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俳優,就是說唱做戲的。荀子也曾撰寫過文章,夸贊說相聲的群體。
嬴政聽得厭倦至極。
他笑道,“說來說去,不是召太子商議,就是請武成侯出山。這樣議論起來,怕是沒完沒了。”
眾臣臉色頓時猶如猶如被霜打了的楓葉,一個個蔫兒吧唧的。
他們為大王如此煞費苦心的想,大王卻嫌棄他們啰嗦
嬴政站起身,在朝堂上來回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