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帝國的子民來說,扶蘇能給他們帶來一種精神慰藉——希望。
不管眼下的痛苦到底是誰造成的,但是實踐證明,嬴政不是那個能夠結束他們痛苦的人,他只是加重了他們的不幸;而扶蘇則是那個能夠挽救他們于水火的人。
除此之外,最讓民眾熱血沸騰的是,嬴政下令扶蘇在外戍邊,監軍趙佗、任囂五十萬大軍。
這件事一度轟動咸陽城。
扶蘇已經成為眾望所歸的人物——他似乎成為了民眾心目中反戰的代表人物。
大概是在經歷了祖輩三代乃至四代的屠戮和殺伐之后,民眾終于累了、倦了,終于認同了扶蘇所追逐的政治理想。
只是有一點要言明,扶蘇不可能成為皇帝后永遠不打仗。
其實民眾對一個人產生了個人崇拜之后,不管他做什么,在集群的作用下,群眾始終都覺得他做得是對的。
老秦人一開始就是這么崇拜嬴政的。
不過現在,老秦人開始風向有所轉變,他們和六國人一樣,都開始崇拜扶蘇。
這就奠定了未來扶蘇如果開戰,那在部分民眾心目中,其戰爭的性質稱得上是正義的。
言歸正傳。
庶民們不懂得監軍到底是個含義,反正大家的理解就是,太子要出去打仗去了。
咸陽的民眾都很擔心扶蘇,因為他們聽說南越一帶瘴氣極其重,他們擔心扶蘇去了南越一帶遇到毒蟲蝰蛇之類,性命會有危險。
大家在街頭巷尾議論紛紛。
對于秦始皇,最底層的庶民已經開始不再歌頌他了,也不敢對他外派太子這種大事做什么評議。
嬴政始終沒有恢復謚法,他只是簡單地通過一些手段,把扶蘇變成了一個全天下人都在議論的人。
大家都在稱贊扶蘇"賢明"。
可恒陽宮里,扶蘇卻坐立難安。
扶蘇還是察覺到了自己父親背后始終有著龐大的政治精英群體為他出謀劃策。
如此一連串的作為,都是扶蘇意料之外的事情。
嬴政這樣"大氣"的不得了的人,忽然給他這么多賞賜,還要讓他去監軍南越之戰,背后一定有人指點。
監軍南越大戰,和歷史上監軍秦國攻打匈奴戰事完全不一樣。
單從歷史成敗來論,扶蘇去監軍南越大戰,這聽起來是個完美的誘惑。因為只要去了,就可以接觸軍隊,而且他這次將拿到軍功勝績回來,在軍中的威信更勝從前。
扶蘇也知道,光靠楚國兩次戰役,他在軍中的威信還無法做到有嬴政那樣的影響力,對于將士們的控制,扶蘇也沒有辦法百分百做好。
所以去南越,扶蘇會得到很多。但是,有得必有失,他在咸陽城的經營,很可能在自己離開之后,被嬴政全部毀了。
扶蘇也預感到,那日選擇站在扶蘇這邊的虎賁衛們,未來恐怕一一要被清算。
那就會讓扶蘇損失一些絕佳助力。有一批可以隨時幫助自己的虎賁衛保衛嬴政左右,他為什么要讓嬴政有機會殺了他們呢。
所以,扶蘇不想離開王宮前去南越,一旦他離開,嬴政會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扶蘇神色復雜,他只能倚靠陳平一個人。
因為只有他一個人有能力幫助他解決眼下的危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