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嬴政始終都是那個嬴政,他過去沒有多么偉大,后來也沒有昏庸。
只是他的堅持、始終如一,在一個變遷的時代里給民眾釀造了無數的苦難。
他沒有打算改變自己,但是卻改變了時代。改變了時代之后,自己卻不能適應新的時代!
這就是人的局限性。即便是祖龍,只要作為一個人,困在肉體軀殼之中,就注定有所局限!
人永遠只能觀測到事情的某幾個位面,永遠看不到事情的全貌!
屠唯臨終之時,他的將士們曾經反復問過他一個問題。
“花費這么多的代價,殺這么多人,就為了滿足他一個人的愿望。他想要建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功績,我們只是他打造豐碑的工具罷了。這場戰役,根本發動的毫無理由。”
“就是為了占領別人的地盤而占領別人的地盤。”
之前就說過,老秦人中也是有很多有識之士,這些將軍們通曉易理周書,他們打仗不會只為了軍功而打,還是很講道理人倫的。
這次秦國要攻打百越,其實秦國的將軍們首先有一部分人就不看好。
原因有很多。
其一,扶蘇之前就說過,要改革軍功爵制。然后改了一半,人不見了。這肯定不是扶蘇不想干事,是有人不想讓他繼續把這個事情干下去。因為牽扯到的利益階層太多了。
而當時反戰的臣子們,大多都畏懼嬴政的威勢,氣焰很弱小,在朝堂上幾乎發不出聲音來。
其二,將官們找不到攻打百越的理由。
這也就是這一次扶蘇南下百越,前往兩廣地帶的時候,與之同行的尉繚和他講的道理。這些將軍們,也是在討論這個事情。
因為這關系到戰爭的成敗。
正月末,扶蘇和尉繚、尉繚之徒王敖,馮敬、呂氏兄弟幾人已經一同踏上了前往百越的道路。
“古曰:師出有名。這打仗,首先要名正。”
“師卦,貞,丈人吉,無咎。”
戰爭,會帶來死亡,這是不吉利的。所以老祖宗在總結易經的道理時,對于師卦做出的論斷是無咎。
在老祖宗們看來,即便是戰爭勝利,也不值得高興。而且也不可以以此高興,否則國家就要危險。
那么眼下的秦國,已經踩了這個不該犯的錯誤。
尉繚可是特意跟隨扶蘇前來的,他重新被拜為尉,一是滿足嬴政想要調遣使用他的想法,二是為了給秦國繼續培養繼承人。
要成為一個圣君,扶蘇要走的路還有很長。繚一邊要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指導他,一邊還要以臣子的身份好好輔佐他。
尉繚,戰國末年最強輔助。
這是師徒三個第一次外出實踐,和之前在宮里閑聊完全不同。
馬車上,繚對扶蘇說著打仗勝利的法寶。
“易經曰:師之道,必有正名。因師之與,天下萬民必傷,如不以正,則民心不從,致兇之道。”
“打仗的法則,必須要名義上合乎正道。因為只要發兵,那民眾的生命就會被奪取。如果不合乎正道,那就是招兇。”
對于秦朝滅亡的原因,其實根源就在這個戰字上!
因為秦朝時期,很多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國內的聯結長城、徭役、挖地宮這些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