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做事,越是緊急的事情,一定要慢慢地做。
好的改革,往往在這之前有著充分的鋪墊,讓民眾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讓國庫能夠積蓄大的財富,保證充足的人手用以改革。
扶蘇不是遲遲沒有行動,而是他已經走在了改革的道路上。扶蘇的無為,相對于秦始皇的過分管理壓迫,其實就已經是改革了。
章臺宮里,幾個老臣一起又來規勸皇帝。
主要是因為半個月前,扶蘇決心做個好皇帝,下發詔令說,他要效仿他的父親年輕時候廣開門庭,讓臣子吏民指出他執政的得失,好讓大秦帝國順利轉型,去建設一個民富的強國。
這個詔令下發以后,群臣都很高興。
張蒼歡喜地說,“陛下早該這么做了。”
“陛下終于有了明君的風范。”淳于越也感慨著。
“知道了自己有所不足,隨后大方的承認自己有缺點,接著就讓大家去督導,改正自己的行為。這正是圣人的作為啊。”
孔鮒公然對眾多博士如此評價扶蘇。
司馬毋懌倒是聽著這些話不想寫,畢竟這些臣子們也有些太自負了,竟然這么評價皇帝。
一個個的口吻,仿佛站在了什么制高點上。
不過皇帝剛剛繼位,修撰史書的太史令等高官要員,正需要這些華美的言辭,還有說這些話的人的身份來襯托扶蘇的德行,為他在朝中建立威信。
司馬毋懌還是照做了。
只是扶蘇聽到了這些消息后,卻有些納悶。
“他們這是什么意思啊?”
陳平、邵平、粱面面相覷,隨后望著打了蠟的地板。
“難道說,在他們眼中,朕是一個不完美的君王嗎?朕以為過去沒有朕這樣脾氣好的皇帝,以后也不會有了。”
“朕只是為了展現朕的胸懷,效仿太上皇的英明之舉,讓他們給朕提些建議。可是他們竟然這樣評價朕,這不是暗地里說,朕有諸多不足的地方嗎?”
皇帝發下如是感慨,但是也始終沒有為難那三個人。
不過,司馬毋懌卻忍不住私下嘀咕一番。搞了半天,原來皇帝生是假意聽取大臣們的意見。
“陛下果然是有胸懷的人啊。”
言歸正傳,卻說馮去疾、王綰、尉繚等人來給皇帝上諫,這排面夠大了。
所以固然心里諸多不爽,但是扶蘇表面上仍舊表現得云淡風輕,他得彰顯自己的胸懷。
二世姿容甚美,儀態不俗,非常優雅地躺坐在上座。
雖然他盡力壓抑自己的不耐煩,還有對臣子們不服氣,認為臣子們都是在以老欺小。
但是那眼角流露出來的厭倦感,卻是真實不虛。
王綰苦口婆心地勸說,“天下的諸多工程,很多都是正在進行的過程之中。”
“工程雖然浩大,可是說到底都是利益民眾后代的事情。”
“陛下想要廢除役法,不再強行拉壯丁,乃至刑徒修葺工事。固然想法很好,可是這些工程停了,放那些平日里作奸犯科之徒回去,他們沒有受到懲戒,只會藐視法律。”
“不僅如此,像靈渠、長城這樣的大工程。修建的時候大家都怨聲載道,不愿意去做添磚加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