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連山村就這么一家的奇葩,其他村人都沒有什么興趣偷渡去外地。
接下來連山村引進大型機械耕田撒種。
在山里面種植草藥,建干凈衛生的豬舍進行系統養豬。
開墾河道引進清江魚的種苗養殖清江魚,養殖中華絨鰲蟹,俗稱:大閘蟹。
沈默爭取每年引進一個新項目。
因為前面引進的項目成功,以至于村民對沈默后面引進的新項目已經麻木了。
在別的村里人還在承包地里忙碌的時候,連山村集體在連山站修建氣派的連山大酒店。
修建屬于自己村里的小型水電站。
其實沈默最想修建的是太陽能發電,但這個年代太陽能技術國內還不成熟,拿出來別人還以為他是間諜了。
所以他只能是小打小鬧,滿足全村供電需求。
畢竟要是從城市系統拉電網,沈默算了一筆賬更為不劃算。
這時候農村拉一條電線沒有幾千元辦不到,而且還是時常斷電。
有了自己的發電站,整個村里燈火通明。
等到八十年代初,別人來到連山村以為來到的不是什么鄉村,而是來到了什么度假圣地。
畢竟連山村家家是樓房,就這個景象就很壯觀。
附近幾個村的姑娘都是以能嫁給連山村的小伙子為榮。
在連山村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連山村的姑娘是很少嫁外村的,要么嫁給本村的,要么就是招婿。
為了維護連山村的村民利益,村里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如果村里人沒有在村里工作的,那就分紅拿百分之五十。
不管男女都是一樣。
想要拿百分百的分紅,那就要在連山村工作。
在連山村,不但是村里年年有分紅,就是老人到了七十歲,都不需要子女養老,村里就給養老了。
小孩讀書,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免費。
上了高中學校前十村里還設立了獎學金,發給村里讀書的孩子。
村里不但有各種休閑娛樂設施,還建立了醫院。
那些外面讀書回來的學醫,就留在本村建的醫院里面。
有些去過外面闖蕩的年輕人,沒兩年還是選擇回到連山村。
因為發現外面干死干活的,可能還不如村里的分紅來的多。
轉眼來到了新華國成立五十周年華誕,沈默穿著一身中山裝,胸前戴著一朵紅色的大紅花。
和眾多的對國家有貢獻的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電視畫面在他的臉上停留片刻。
他的新農村模式做到了全國的標桿。
現在沈默已經從村委書記的位置上卸任,接任村委書記位置的人是從外面學成歸來的沈漢文。
從京城回來,沈默叫來了幾個子女。
把他名下的股份交還給村里,畢竟,孩子們出生就享有村里的股份。
交代完后事,沈默閉上了雙眼,全村的人這天哭的稀里嘩啦。
而外面的很多人也自發來到村里給沈默送上最后一段路程。
連山村發展起來之后,周邊的一些村莊也全都吃到了紅利,不少村里都學習連山村的模式。
走出了一條新農村思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