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男子100米復賽開始的時間是在下午3點整,復賽也就兩個組別,16進8,然后決賽。
蘇祖在這組復賽中跑得也很用心,復賽小組的選手在比賽態度上也比預賽要高了不少,最后蘇祖在復賽中跑出來的成績是10秒40,沒有超過他的預賽成績,暫列在復賽組第二的成績。而復賽的另外一組,其中八一體工隊的一名田徑老將,跑出了10秒39的成績。
在當前階段,這個成績在國內是非常不錯的,能夠順利跑進10秒40的人不多,至于10秒30那就更少了,不然也不至于說奧運AB標現在還沒來達到的事。
“李教練,你有沒發現蘇祖和其他選手最大的不同?”
賽場邊,助理教練王遠斌看著蘇祖跑出的復賽成績,朝同樣觀看比賽的李志忠探詢。
“哦?遠斌,你是有什么發現了?”李志忠側過頭笑了笑,這位年輕的助理教練比他之前帶過的幾個都要優秀,放得下姿態和運動員交流,而且腦子靈活,對自己認識清晰,很多東西懂得舉一反三。
當教練的水平差不可怕,怕的就是沒能正確認識自己,自以為是,天老大地老二,誰都不服。
當教練員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清晰的認識自身的長處短處,哪些地方是能夠給運動員帶來進步成長的,哪些方面是力有未逮需要求助外界,或者將運動員送到更高水平地方進行訓練的。這才是一個優秀教練員要有的品質。
而放得下姿態的話,這一點能夠團結得住隊伍,很多運動員成名后和最開始的教練鬧翻的原因,不就是地位互換。人會成長,運動員隨著年齡和成績的提高,教練員也同樣要注意到角色變化帶來的思考。
王遠斌稍稍沉吟了一陣,接著和李志忠探討道:“李教練,我發現作為競技體育運動,一般運動員在不同比賽中,這個成績有起有落才是正常情況吧?”
李志忠點點頭,這個自然,運動員由于平時訓練的強度,和比賽時各個地方的不同,舟車勞頓,需要適應,不可能每次比賽都處于最佳狀態。
“那就是了,我把之前蘇祖的百米成績數據,做了一個曲線圖。增長趨勢這個不用我說你也知道。重要的一點就是,除了一些訓練測試調整外,蘇祖的百米成績特別的穩定。從他開始專業訓練以來,只要是突破之后創造了新的成績,基本很少再有滑落的情況。”
接著王遠斌又翻看了一下手邊之前記錄的各種比賽和訓練成績數據,“這次預賽是10秒38,剛才復賽是10秒40,這基本是一個水平線。唯一一次比賽成績有掉下去,還是你那邊上次統計的中運會復賽,當時你說他中暑受到影響。”
“沒錯,是10秒8幾來著。”說起這個李志忠也感覺到,蘇祖的狀態和心態有時候穩定得簡直不像這個年齡的人,每次成績突破到一個水平線后,都能穩定得住,而且使之成為一種常態。
這就很難得了。
有些運動員,可能偶爾在訓練或者比賽中能夠跑出一次兩次的超水平成績,但很快就回歸平常。而蘇祖這種進步是臺階式上升,比如他中運會跑到了10秒39,后面的成績基本都在圍繞著這個打轉,而且還是在穩中有升。上了一個臺階,就站住了腳。
“這樣,我覺得回頭好好的再建立一個訓練任務檔案,把各項數據都歸納起來,然后和世界上一流的選手成績上升幅度做一個參照。遠斌,你對數據還是比較敏感,這種個體的成長可能不足以形成可供參考的數據庫,但如果累積到一定程度,錄入足夠多的運動員成長記錄,對于以后培養新運動員還是很有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