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技術學院青訓基地內,一間寬敞的大教室內,來自全國各地的教練員,一個個安安靜靜地坐在位置上,聽著講臺上一個須發花白的老者正在講課。
這已經是開始青訓開始后的第五天,各個地方的青少年運動員和教練員陸續抵達,蘇祖在這些天里,除了日常的訓練和測試外,就做一個事情,上課。
這個是陸建明強制要求的,最初了解到這位新教練是八一體工隊軍人出身,肯定訓練方式是和練兵一樣,不管不顧往死里操練。
結果和他想的恰恰相反,陸建明講科學講理論,除了每天下午要求蘇祖做一定的日常訓練,就是帶他測試當前的成績和身體的各項數據,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一個,去和來青訓的教練員運動員一起上課。
其實,這個課程是青訓基地主要對于教練組成員的一個理論研究課程,課程時間是兩個星期,主講大部分都是總局和田協邀請來的生理學,生物力學,訓練學,健身康復方面的專家。形而上的理論課程意義要大于實際意義。
上課的成員也多數是來自各地的教練員,本身這個課程的意義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不過也有少數感興趣的運動員在場內。
陸建明把蘇祖塞進來聽講不是要求他學會什么理論,但一定要有所了解,田徑運動短跑運動是怎么樣一回事。
這就像是一個賽車手,不要求你會修車,會制造車的零部件,但你得知道你的賽車是怎么運作的。你的車從跑動到剎車有哪些部位在參與,大概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跑步,人人都會,有時候也就因為太過平常,大家反而看不到,而忽視了內在的各個方面聯系。
同樣,一名短跑運動員,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跑步,跑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身體內外有什么相關聯的?
而且還擔心蘇祖初中畢業的文化水平太低,特別強調了要讓他勤做筆記,現在也許用不上,說不定將來哪天就有所觸動。
這也是執教風格的區別,有的教練員只管做計劃下要求,讓運動員去做,不說也不解釋。但也有些教練員會和運動員事先溝通,提綱挈領地講明為什么要這么練,這么練的原因在哪,會有什么效果。
這里面也會涉及到一個運動員的問題,一部分運動員可能受文化水平或啟蒙教練的影響,只悶頭訓練,聽不懂理論也不愿意聽。而一部分運動員則會細細地咀嚼各種訓練的意圖。
蘇祖畢竟曾上過大學,也接觸過很多行業,理解能力足夠,完全聽不懂倒不至于。不過一些概念理論確實比較晦澀,他也云里霧里,好在他主要是為了了解,不求透徹,多少也學到一些東西。
“跑步這個很簡單的動作,在生物力學上,主要是從肌肉活動,肌力引發的人體運動形式。人體運動是一個高度非線性的復雜系統……專項力量從本質上是動作系統的力量和整體力量……人體運動能力的發展,是在動作結構與運動功能從失調到協調,一定水平的運動功能決定了一定的動作結構。”
這些理論知識乍聽之下,枯燥無味,干巴巴的,普通人眼里這些東西跟平常跑步沒一毛錢關系,但只有真正從事了這個行業,才能夠了解到里面很多的內在情況。
比如,蘇祖聽了一節課程,途中跑支撐擺動技術機制是科學的短跑專項力量訓練的需要,講的就是途中跑這個完成起跑加速后,身體進入最高速奔跑狀態下,后半程需要訓練的是哪些專項力量,如何提升這一部分,手臂擺動的幅度對步頻的影響等等
很多優秀的運動員,在職業生涯的時候都非常的燦爛輝煌。而退役后,為什么有一部分人可以轉職成為教練,到市隊到省隊,甚至到清華北大這樣的高等學府執教,而有一些為什么完全是渾渾噩噩,一無所長。
區別其實就在這里,一個是有了理論和自己運動實踐的相互印證,挖掘修正完善,而一個只能是遵循教練的意圖訓練,不知是為什么而練,更有甚的更完全是憑借身體本能。
蘇祖對于這些理論學習不排斥的一個原因也就是這個,他比很多運動員看得透徹。無論你做什么事,從事哪一個行業,你首先得去了解它。按他曾經的知識積累,在運動生理學,生物力學上完全是零,但走上了職業運動員這條路,不可避免的需要去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對于運動員來說,他不用成為理論專家,但他最好能夠了解。
你想跑得快,首先,你得知道你是怎么樣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