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次……
楊光宗目光望著彎曲的跑道,眼里漸漸涌起了一絲火熱。
到了奧運賽場,自然是能跑多快跑多快,能走多遠走多遠了。但站在起跑線前,在無數觀眾的歡呼聲中,楊光宗感覺自己有了一個新的理由。
“如果能夠晉級半決賽的話,蘇祖那邊是不是壓力會小點?”
他在心里默默盤算著,對于他來說,這次奧運會200米項目的決賽是不用去想的,那是另外一個層次的選手,他即便不甘心不服輸,但也明白如果不能跑進20秒40以內,幾乎都不太可能晉級決賽。而他個人最好的成績是20秒59,將近0.2秒的差距,爆種都不可能跑得到。
如果不能晉級最后的決賽,只是復賽半決賽,在某種意義上都差不多,觀眾連第二名第三名都很難記得,更不要說還在復賽半決賽的成績。
但是在比賽現場,能夠晉級半決賽的意義又完全不一樣,這個是運動員個人排名的競爭,另外一個則是在某種程度上給隊友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在田徑項目的長跑或者馬拉松超長跑比賽中,有一個特殊的位置角色——領跑員,也叫配速員,俗稱兔子。
普通大眾馬拉松比賽里,這些領跑員可以是很多有長跑實力的運動員來擔任。
而在奧運會的競技項目中,這些領跑員的角色,都是自己的隊友,而且幾乎都是隊里是實力經驗最頂尖的人擔任,為的就是隊友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而犧牲了自己的比賽。
楊光宗自然明白短跑不是長跑,他做不成領跑員,但是只要能夠多往前走一步,那么同樣能夠擠掉一個半決賽的名額,同樣能夠給其他選手造成壓力。
不會把所有的壓力都扛在一個人身上,就如同他今天感嘆大石未能晉級110米欄的復賽一樣,一個項目如果到了最后只剩下一個人,背負的關注和壓力是呈幾倍疊加的。
像蘇祖在男子100米項目最后的決賽,面對的是三個美國頂尖短跑名將的圍攻,一個跳起跑線上八名運動員,三個都是美國人,對于其他所有的運動員,都會有一種巨大的壓迫感。
“盡我所能跑進半決賽吧,不管是哪一個理由!”
楊光宗想到這里的時候,臉上浮起了笑容,這是對自己的壓力,也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自豪感充斥胸間。
隊友?對手?
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不再是一個人戰斗了?
在2003年之前的男子200米短跑項目,從亞運會到亞錦賽,到東亞運動會等等各種比賽,預賽到決賽,孤零零的跑道上只有他一個人面對著各國選手的層層圍剿。
而現在,在這個奧運會的賽場,在最頂級的田徑運動舞臺,無論是他楊光宗,還是陳建,再不是一個人單打獨斗。
有人在前面披荊斬棘,而我們,也會一路與你同行!
“Onyourmarks”
一聲各就各位的口令聲響起,楊光宗神色堅定地走上了起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