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祖能夠七八個月的時間就再次適應新跑法,并且打破了自己的極限,一方面是這種優化本身十分符合他的身體狀況,另一個也是他日復一日完全整個人都沉浸在訓練上面。
而且,蘇祖的自我感覺,他現在不但是要保持住身體養成的新的節奏和習慣,還應該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
從2001年踏上短跑開始,他從一個門外漢,對于這些只是知道最粗淺的知識,甚至很多了解的訓練方法都是道聽途說。
到現在六年多時間過去,他自己在不斷學習和結合自己身體的情況,已經漸漸理出了訓練的方式和重心。
這也是一個頂尖運動員漸漸走到后面的過程,因為有理論指導,還有自己的切身體會,更能夠把握住那很細微的一點點的變化。
這也是田徑教練很多都是運動員出身的緣故,田徑尤其是徑賽這一類,不像球類的對抗性運動,是多人集體合作項目,要配合和技術。徑賽或者說很多如乒乓球羽毛球這一類的運動,都是一人成軍。
自己從新手入門,到一步步完善技術,登上頂端,這個途中經歷過的所有東西,幾乎都是可以給其他人參照訓練和吸取經驗的。
像卡爾-劉易斯、邁克爾-約翰遜這些運動員,到了職業生涯后期,基本上已經不需要教練給他們制定計劃,自己就能夠有的放矢的進行訓練。
這一點李志忠對于蘇祖也開始放得比較松,從去年蘇祖改節奏的訓練開始,訓練的計劃就漸漸由蘇祖自己主導、掌控訓練計劃和進程。
在后世蘇丙天2018年接連開始打破自己60米最好成績,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開始由他自己開始掌握訓練方式和進程,自我思考。
當然這不能否定之前教練給予指導訓練的意義說在,只是到了職業生涯中后期,大量的比賽和訓練經驗,以及對自身的了解,可以進行更細微的調整。
起跑線前,蘇祖雙腳踩上起跑器,開始俯身擺出起跑動作。
一起晨練出操的接力隊章裴孟、文勇易、蘇丙天和陳宇航幾人也都圍了過來,有幫忙喊口令的,但更多的都是在細致地觀察著蘇祖的起步技巧。
這已經成為了接力隊運動員們現在交流的常態,畢竟有一個頂尖的短跑選手擺在你面前學習,這可是可遇而不渴求的。
至于說從起跑的技巧到加速跑,途中跑以及最后沖刺階段的所有動作,并非適合每一個人,但只要動腦去思考和分析,總是能夠對應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
“預備!”
嗶!
哨音從章裴孟嘴中的哨子里響起。
蘇祖起身,雙腳驟然蹬踏在起跑器上,起步加速,宛如一道狂風,驟然從幾人面前刮過。
運動員良好的心理素質不會因為有隊友在身邊注視著就受到一丁點兒的影響,依舊是保持著自己的節奏快速奔跑而出。
一趟又一趟的訓練開始,有蘇祖單獨自己跑的,也有蘇丙天或者文勇易幾人上場一起跑的,相互競爭,通過彼此之間的對照來完善自己的技術。
一個上午的時間,幾人就在跑道上進行各種訓練,訓練的方式從起步加速,到超距離的速度耐力等等,相互砥礪,相互促進。
“老李,蘇祖帶了個好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