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紐約,曼哈頓區蘭德爾斯島。
一場雷電風暴聚集在上空,四處雷鳴滾滾,大雨傾盆。
而即便是這樣惡劣的天氣,伊坎體育場懸臂式屋頂下方5000個觀眾席位再一次出現了爆滿,無數的口哨聲和歡呼的嘈雜聲不絕于耳,幾乎掩蓋了不時響起的轟隆雷聲。
“售罄”的標牌高懸在觀眾席外,所有座位都被壓扁,體育場外的草坡上還聚集了上千在觀看比賽。
2008年國際田聯世界巡回賽紐約站的銳步大獎賽,此時幾乎吸引了全美的目光,無數田徑愛好者從今年年初開始就等待著這一場比賽。
晚上21點20分,場館內十多個樹立在各個角落的照明塔將整個體育場照得猶如白晝。
伴隨著現場攝像鏡頭對準了起跑線,伊坎體育場內現場大屏幕和負責轉播本場比賽的NBC體育頻道,都同步出現了參加這場男子100米飛人大戰的九名選手的畫面。
第一道,美國選手沃爾特-迪克斯;
第二道,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選手理查德-湯普森;
第三道,牙買加選手邁克爾-弗拉特;
第四道,美國選手泰森-蓋伊;
第五道,美國選手賈斯汀-加特林;
第六道,牙買加選手尤塞恩-博爾特;
第七道,荷屬安的列斯庫蘭迪-馬蒂納;
第八道,巴哈馬選手德里克-阿特金斯;
第九道,美國選手達維斯-巴頓;
而無論是電視機前還是現場屏幕,幾乎大多數鏡頭都對準了最中間的三人。
尤其是NBC體育頻道,這場比賽的直播解說邀請了男子二百米和四百米傳奇選手“阿甘”邁克爾-約翰遜,幾乎從這場比賽開始前,討論的重點對象就是第四道的蓋伊和第五道的加特林兩人。
這是美國短跑屆一哥的爭奪戰。
在加特林禁賽,蓋伊崛起的這一年多時間里,幾乎稍微對短跑有興趣的美國人一再討論過,到底誰才是當前美國最快的短跑運動員。
而且這場討論幾乎不是現在才開始的,而是從2006年泰森-蓋伊開始崛起,就已經逐步出現了。
開始只是小圈子的討論,漸漸的范圍不斷擴散,在全美的田徑界逐漸有了一些影響力,再加上美國媒體電視臺的加油添醋,一時間更是鬧得沸沸揚揚。
兩人同樣都是1982年出生,但職業生涯的差別是截然不同的。在蓋伊還只是一名業余選手時,賈斯汀-加特林在世界體壇就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拿到了2003年室內世錦賽男子60米和2004年奧運會男子100米的冠軍,正式取代了莫里斯-格林,成為了美國短跑的扛鼎人物。
而蓋伊,則是在2005年剛進入職業生涯的時候,還是一名200米選手,雖然在NCAA的表現不錯,但還并非最頂級。一直到2006年賈斯汀-加特林禁賽之后,泰森-蓋伊轉項100米,成績一路飛速提升。從那之后接連迎戰蘇祖和鮑威爾,在大阪世錦賽之后,雖然一二百米都未能拿到冠軍,但兩枚銀牌的分量并不低,從成績上已經超過了05年的加特林在世錦賽的表現,而且之后帶領美國田徑隊拿到了4×100米接力賽金牌,算是真正確定了他的地位。
在全美諸多田徑愛好者,甚至是全球范圍內,關于兩人的爭論其實一直都未曾停歇過。
賈斯汀-加特林的眾多擁躉認為如果不是加特林因為禁賽的緣故,泰森-蓋伊根本不可能冒起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