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尤塞恩-博爾特,泰森-蓋伊在男子200米項目上有贏過博爾特數次,建立起了一定的心理優勢,即便是一場紐約大獎賽的失敗,也還不能讓他垂頭喪氣。
在另一個時空,泰森-蓋伊在08年奧運會因為傷病止步于半決賽,可以說當時最遺憾的人就是尤塞恩-博爾特,那時放眼全球,博爾特最想戰勝的人就是蓋伊,盡管他在紐約已經贏了一次,但他還想贏第二次第三次。
而泰森-蓋伊面對博爾特的挑戰也從未退縮,在09年柏林世錦賽前,泰森-蓋伊對自己也依舊抱著強大的信心。
“如果博爾特能夠做到的話,那么我也能。”泰森-蓋伊曾面對采訪表示。
而那場世錦賽對于博爾特的意義也不過就是,“我只是想和一個跟我跑得差不多快的人比一場。”
運動員的博弈心理有時候就是這么微妙。
盡管泰森-蓋伊的個人成績比賈斯汀-加特林要好,但是在整個職業生涯和加特林的交手中,卻是輸得多。
而鮑威爾在重要的大型賽事中表現不佳,但是在各種大獎賽黃金聯賽中一直都是稱王稱霸的存在,哪怕是大魔王,都有在不少大獎賽中輸給鮑威爾的經歷。
賈斯汀-加特林雖然在個人最好成績上和其他幾位有所差距,但憑借其超級穩定心理和狀態保持,卻是拿到了除博爾特之外最多獎牌和冠軍的人。
某種程度上,運動員的發揮也是要看他的對手是誰。
在世界體壇,這樣的場景其實并不少見,尤其像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運動,往往某一個運動員可能世界排名第一,榮耀滿身,但遇到一些特殊的運動員,不是打法被克制,就是在心理狀態上處于弱勢。
當然這也是一家之言,實際上從博爾特打破世界紀錄后,在單人項目上只有蓋伊、鮑威爾、加特林和布雷克是為有在小型比賽上戰勝過博爾特,其余的人都從來沒有過。
此時,現場大屏幕上,男子100米半決賽第一組的名次也出現在了眾人眼前。
前四晉級決賽的分別是:
1.第六道,尤塞恩-博爾特,牙買加,反應0.161,成績9秒85;
2.第二道,泰森-蓋伊,美國,反應0.145,成績9秒92;
3.第五道,沃爾特-迪克斯,美國,反應0.143,成績9秒95;
4.第三道,馬克-伯恩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反應0.124,成績9秒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