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思戰爭絕非藝術。
戰爭在人類歷史的書籍中,總是被賦予過多的傳奇色彩。而其中著名的一些戰役的參與雙方無論勝負,也都在后來人的筆下被添加上過多不必要的色彩與意義。
而只有身處其中你才會發現,當鋼鐵與血肉在無數吶喊聲中沖擊、碰撞,為彼此的所代表的意志決定去留的時候,那些后來人憑借自己想象加諸其上的妝點是顯得如此干澀、蒼白。
大隊的馱馬和人群自平原之上的道路蔓延,從高空俯視的視角里,這樣的隊伍在舊時代黃土鋪就的簡易道路上蜿蜒曲折長達數公里,一直延續到天邊的盡頭。
這是落后的生產力下,基礎設施空白造就的原始戰場條件。
再先進的組織、在縝密的計劃最終落實在這種環境里,就像是一名身著白衣的騎士終究也不得不與敵人在泥水里搏斗一樣。都不免顯露出戰爭的丑陋形態。
人群的數量一旦過千,就會占滿視野;一旦過萬,就無邊無際。而這樣的隊伍在相對狹窄的道路上行軍時,就更是如此。
加爾文此時站在中央攻擊集群隊伍旁,在大隊的騎兵和龍騎兵的洪流外側一處高地上,以戰爭一方的最高意志的角度觀察著整支部隊的行軍狀態。
眼前的部隊包括后勤保障人員在內的總計十六萬一千人,正在在他親手設置的組織結構下以看似紛亂實則有序的慣性,緊密的運行著。
部隊攜帶的物資極多但其實只夠短時間使用,更多的物資正在按計劃從后方調度集結,然后向他們的預訂戰場方向趕來,以便他所率領的主力部隊能夠在大戰過后就近補充。
自開戰以來,加爾文所主導的部落一方,就目的明確的將自身所具有的騎兵優勢使用到了極致。
近九萬人的先頭部隊以萬人為單位成立九個軍團,三個軍團為一個主攻方向,分別由艾倫亞努斯、埃爾維斯、馬爾斯三人率領,如尖刀一般向著南方的鄰居諾頓公國漫長的邊界插去。
精銳的先導部隊在戰爭前夜便已經撒入敵人后方,主力部隊在他們的配合下以騎兵與龍騎兵的緊密配合下,對地方各個關隘的穿插包圍,然后以絕對的兵力優勢打響了一場又一場短促卻烈度極高的小規模戰役。
這是冷兵器戰斗年代的末尾,也是火藥武器萌發的開端。
南方諸國視為珍寶的火藥技術在加爾文眼里就是個笑話。但他沒有急于在南方諸國擁有火藥技術以后急于拿出對等的武器,而是選擇在戰爭開啟的時候,給了對方一個大大的驚喜。
小規模的關口被輕易奪取,難以攻克的堡壘也在準備好的高能炸藥面前隨著巨大的轟鳴聲失陷。
至于真正的大型要塞城市,前出的輕裝軍團們選擇圍而不打,將其留給隨后趕到的主力部隊,加爾文手下的重炮會讓他們知道什么叫做戰爭之神的咆哮。
這樣的戰術效果明顯,是還停留在封建騎士對決年代的敵國所難以理解的戰爭模式。
在這種模式的定點打擊下,敵人的高層現在甚至無法對自身的態勢有清醒的認識,前方的關口還未丟失,但中間的通路和后方的倉庫已經均告失守。
可負責這個方向的指揮官直至戰死,都還未能等到后方的警告
王城的統帥們無法理解他們面對的戰況。邊境的警報才剛剛拉響,各地分封的騎士們響應號召的軍隊還未來得及集結,雪片一樣的地域失陷報告就已經先于他們的旗幟出現在王城貴族們的眼里。
可就算是這些報告的時效性也所剩無幾,它們在經歷了簡陋落后、權責不明的機制處理,再層層向上報送以后,就已經拖延了太多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