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噠——”
手指交錯,清脆的響指聲響遍房間。
如果老人得了病,真的是老年癡呆癥的話,那一切都說得通了。
老人在得了老年癡呆癥之后極其的嚴重,不認識周圍所有的人,只留下了一小片記憶。
陌生的恐懼纏繞著他,也是因為老年癡呆癥的原因,可能讓他變得謹慎多疑,總是以為別人要害自己。
可能在別人的眼里,是老人孝順的好兒子去找去求醫生來救救他。
不過在老人自己的眼里,這分明是一個陌生的男人,找別人來把自己抓走,關在一個陌生的白色監獄里囚禁折磨。
這算是一個雙重視角了,放在表面的并不是一定是對的,自己自身堅持的方向可能有誤。
“但也不能完全那么說,或許老人視角還是有用的,只是我現在需要思考一下,接下來該怎么做。”
吳凱一直是以老人視角來探索,在看到了老人以為自己要發生了事情過后。
他本人已這一次的主要目標是經歷老人經歷了折磨,然后想辦法逃出去,或者還生。
伴隨著第二視角的出現,計劃也得改改。
按照第二視角的思路,更可能的通關挑戰是扮演老人,治療老年癡呆癥。
“所以到底自己是要跑還是不跑。”
“跑不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老人。”
想獲得這兩個推測的答案,很簡單,只需要逃出這個房間,找一下自己的病歷檔案就可以了,畢竟自己扮演的就是故事中的老人。
“要怎么……逃。”
那問題來了,他連自己的單號病房都逃不出去,又怎么能大搖大擺的路過走廊,一直去到檔案室。
“怎么辦?要從房間里出去。”
注視著這個房間,吳凱開始思考能夠使用的辦法。
暫時一共有4種方法。
一,觀察鑰匙孔和送飯人來時并鎖上門用的鑰匙,嘗試性的去復刻一把。
用1號方案的難度較為高,而且他也不是專業人士,壓根就不懂,所以希望渺茫排在最后。
二,學那些逃獄電影一樣,挖個洞逃出去。
2號方案和1號方案差不多,但至少2號方案只要堅持一下,或許真的能夠挖通墻壁。
可1號方案沒點開鎖的技術是絕對行不通的,所以比起1號方案,2號方案更好一些。
三,趁著送飯人來的時候和她辯解,靠著三寸不爛之舌,給自己爭取離開房間的機會。
這一點吳凱沒試過,希望還是有的,比前兩個更要靠譜一些。
四,那就是直接簡單粗暴,趁送飯的人不注意立馬撞開她,趁著門還開著,直接沖出去尋找檔案室。
這個不管是實用性還是成功性都很高,唯一的缺點就是……風險比較大。
如果自己強行沖出去過后沒能解開自己的疑惑,或者是沒能找出逃離第3個幻境的方法。
那么沖出去的自己被抓住之后,就會有了逃跑的前科,這樣一來對自己的看管會更加嚴格,幾乎失去了機會。
“不行,1號方案和2號方案都太扯淡了。”
“試試3號方案和4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