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第2個,若你在小鎮里遭遇危險,可打電話報警,但要確保你一定處于危險當中。
前半段很容易理解,后半段可以敲打思考思考,自身處于危險當中,不一定指的是上帝視角或者是第一人稱視角。
規則二說的是報警,那說明很有可能一定確保自身處于危險當中,這一句話是指的警察。
所以如果遇到危險要報警的話,一定要確保在警察來過后能看到自己遭遇危險。
相反,如果在警察來之后,那些想要綁架自己的人突然停手,那么警察就不會看到自己遇到危險,或許不會出手,幫助保護自己。
然后是規則3,從字面意思很難理解,推敲一下便可以得知了。
不管什么時候都要保持一年級小學生的自我修養,意思是遵守校紀校規,按時上下學校。
吳凱深吸一口氣,看見后面的三個規則,總感覺有點像。
后面出現的三個規則,十分合理。
這三個規則出現的唯一作用,就是讓自己保持和當時男孩一樣的場景處境。
規則一不能離開小鎮。
自己畢竟不是男孩本人,他只是扮演男孩,如果知道了后面會發生的事情,或許可以會利用離開小鎮來躲避危險的方法通關。
自己雖然會離開,但男孩本人不會,況且10歲的小孩也走不了。
規則二不能直接報警。
必須要自己處于危險的情況下才能報警,而且必須要警察看到自己危險的情況下,警察才會出手。
這就直接杜絕了自己在得知后面的信息,提前報警的可能性。
同時如果是男孩本人無緣無故他也不會提前報警。
規則三保持小學生的自我修養。
如果自己提前知道了后面會發生的事,那說不定不會去學校上學,一直窩在家里,有可能躲過后面發生的事。
但如果是男孩本人,他不知道后面的事,相反對于上學他十分的開心,一定會按時上下。
三條規則總結下來就兩個目的性。
把自己強行安排到和男孩本人一個處境場景下。
以及杜絕了自己所有作弊偷雞的可能性。
不能離開小鎮、不能報警、不能不給機會不讓歹徒綁自己。
自己想通關,難度可想而知。
“這么嚴格……”
吳凱沉默,沒時間給他多想多抱怨。
伸手又摸了摸自己的鼻子,他開始思考推測后面的事情。
首先最需要確定的便是那群劫匪歹徒壞人綁自己的性質。
要確認,那群人綁自己是看到了自己下學之后突然起意的。
還是說那些人早就注意到自己謀劃長時間過后才將自己給抓了。
兩個性質的不同,兩個難度大相徑庭。
若是突然來了興致綁自己的話,要抵抗或者逃脫很簡單。
可要是早有預謀,這就比較難了。
短時間內確認不出來,只能先跟著走,在之后的時間里觀察一下,看看有沒有多次相同的人出現在自己的視野內。
有的話,那很可能就有人在監視自己,這就麻煩了。
正在思考時,門突然被敲響了,緊接著一個中年婦女走了進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