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甚好。”高干夸贊了一聲。
河北大軍一邊前行,一邊招誘從太原郡逃出來的匈奴人,隨著隊伍的前行,每日隊伍安營扎寨處往往多上不少爐灶,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之中。
當河北大軍抵近太原郡的地界時,原本從上黨出發時的二萬余眾,到而今,已近兩萬五千余人,多上了五千名匈奴壯丁,聲勢浩大,遠震百里。
河北大軍抵近的消息,自是為杜畿、張任所偵知,他們沒有固守晉陽,而是領兵向高干處而行,打算將河北大軍抵擋在太原郡的郡界處,不使河北人馬深入太原郡。
比起河北大軍兩萬五千余眾的人馬雄壯,杜畿、張任這邊凡有秦軍一萬兩千人,胡里改所統匈奴四千人,共計一萬六千余人,相對河北人馬少上了接近萬余人的數目。
但就是兵力遜色的情況下,張任卻是義無反顧,他和杜畿商量后,由杜畿留守晉陽,他則和婁發、張燕一齊趕赴高干所在,同高干相抗廝殺。
……
河東。
自上黨出發,兵分兩路的其中一路,麴義所統萬余兵馬,抵達了河東的郡界。
‘高干怯懦,張郃無膽。’在踏入河東的地界后,麴義自心中蔑視了一聲,他對抱著先圖太原、后謀河東的高干和張郃甚是輕視和不喜,于心中認定當先河東、后太原的高明策略。
憑恃著一股子勇烈之氣,兵臨河東的麴義,于用兵上卻是謹慎小心,他多多派出斥候,四處偵查,有意先摸清河東的情況,然后再做進軍。
這不是麴義膽怯,而是因為他是知兵的人,對用兵之道深有了解,是故他雖然在戰略上蔑視秦軍,可到了具體的戰術上,他相當重視秦軍。
多方派出斥候,從斥候傳回的消息中,麴義大概知曉了這次需要面對的敵手,河東太守為法正,玉璧守將為沈彌,又有甘寧和馬超擁兵萬余屯于安邑,作為機動兵力,用以解救四方的困頓。
在斟酌思量一夜后,麴義有了一個計劃,他領著麾下兵馬向玉璧城趕赴,將大營屯駐在了玉璧城外,臨近汾水扎寨安營,而后靜候了數日,似乎是想給士卒遠行休養的時間。
麴義大軍到來的情況,玉璧城的守將沈彌早早的偵知了,他那張黑黝黝的臉龐上沒有一縷憂色,玉璧堅城給了他十足的自信,他只派遣使者挾帶文書往安邑而去。
而沈彌遞到安邑的文書,上面并非是求援的字樣,他只是簡單的將麴義兵臨城下的消息傳達給了法正、甘寧、馬超等人,至于其他,別無多言。
接下來一連數日,麴義大軍俱是無有動靜,沈彌站在玉璧的城頭,神色間若有所思,他揣測起了麴義的盤算,以求進行完美的應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