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賞罰,所以劉璋沒有召集謀臣進行商議,他只獨自冥思了起來。
首先是對于接應秦軍入城的張南,以及有意接應秦軍入城,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蘇由,這二位較為重要的降臣的嘉賞額度。
劉璋的手指在案幾起起,響起數道節奏有序的敲擊聲,不多時,他有了決斷。
降將張南,作為接應秦軍入城的關鍵人物,堪為奪取鄴城第一功,加封討逆將軍,封侯,食邑六百戶。
降將蘇由,有心歸降,卻是出師未捷身先死,起來功勞近乎沒有,但考慮到嘉賞蘇由可以作為一個歸降的典型榜樣,所故劉璋選擇蔭庇其子孫,選蘇由的長子加封為將軍,照例封侯,食邑三百戶。
其次就是城破之后,歸降的袁氏舊臣的處理,中下的官員依舊留任其位,而上位的,也即是袁氏幕府較為核心的官員,如荀諶、崔琰等人,劉璋打算招入關中,于長安秦王幕府下任職。
再如閉門不出,不愿歸降的袁氏舊臣,劉璋沒有誅殺的想法,但是也不會放任這些人留在鄴城,為剛剛攻取的鄴城留下隱患,所故這些袁氏的死忠,劉璋不殺他們,但強制遷徙這些人和他們的三族到關中居住。
關中地闊民稀,有足夠的土地去容納新人,同時這些袁氏死忠被遷徙到了關中,失去了熟悉的主場鄴城,就算想鬧騰,也翻不起什么風浪了,也為鄴城減去了隱患。
最后就是對魏公府的袁氏子弟,以及袁譚袁熙袁尚三兄弟的家的處置。
如果對蘇由的家和張南的優待是給袁氏臣子做個榜樣,那對魏公府的處置,就是給割據州郡的君主打個樣子,如曹操、劉備、劉表、孫策等人,可以從劉璋對魏公府的處置,了解到劉璋對歸降的君主家的態度。
念及于此,劉璋對于魏公府的袁氏族人,他是輕飄飄的放過了,既不聲討袁氏族人的罪行,也不對袁氏族人進行妄殺,他對袁氏族人的處置,和對袁氏死忠的處置一樣,遷徙到關中,就近看管起來。
心隨意轉,筆隨意,劉璋將他對鄴城攻克后的一些措施和處置,提筆寫在了一張白紙上——蔡侯造紙,多是為黃紙,而劉璋著人對造紙術進行了改造,現在卻是可以得到白紙用于書寫。
筆尖移動,未及多時,劉璋寫好了一封文書,稍待墨跡干透,他將文書放入文件袋中,而后交給了喚上來的書佐,讓書佐將這封文書星夜發往鄴城,交付到黃權手上。
當劉璋放下紙筆時,夜已深了,本該高枕而眠的他,此刻卻是沒有多大的睡意,他舉步踏出營帳,向著星夜眺望而去,但見鉤月懸空,星辰漫天,一副絕倫的夜色映入他的眼簾。
星漢燦爛,無以復加。
劉璋欣賞著夜空,這一幕沒有被工業污染過的夜空,純天然原始的夜空,他的心潮逐漸澎湃起來,心緒跟著歡快萬分。
鄴城作為河北的政治軍事中心,而今入了他的手中,這意味著,他離天下一統已經不遠了,或許再往前走上幾步,就可以達成他的目標-——一統天下,澄清寰宇。
畢竟鄴城攻克,袁譚和袁尚就算能在河北地方上掀起一二風波,可到底不過是茍延殘喘,垂死掙扎,就如歷史上曹操拿下了鄴城,袁譚和袁尚就不成氣候,只待曹操一一格殺而已。
數載辛苦,而今終有回報,劉璋心下暢快萬分。
不一日,劉璋提筆寫下的回執文書,遞到了黃權的案幾上,黃權在閱完這封文書后,他先是招來了蘇由的家和張南等人,向他們宣讀了劉璋對他們棄暗投明的嘉賞。
蘇由的長子聽到食邑三百戶的封賞,他連忙拜伏于地,向黃權致意感謝,同時表露出為秦王效命的忠義之言。
作為蘇由的長子,知曉父親蘇由暗通秦軍,事發前為田豐加害,本以為沒有什么功勞的情況下,或許得不到秦王厚重的賞賜,只是作為蘇由的家,能得到一些物質上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