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仁所想,其實也是絕大部分農民軍所想,包括李自成。
這也是明末農民軍起義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不會收買官紳士族統治階級的人心。
滿清喜愛屠殺,但是為什么能夠坐穩江山?
跟他統治者的一些政策非常有關系。
他雖屠城,但是他們卻籠絡讀書人,士族。
“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
這是范文程的一句話,說的非常準確。
百姓的代表,就是士族。
而大明的這些王爺呢,也是同樣的道理。
大明并沒有亡,大明朝廷在百姓心里仍然是正朔,就連清軍入關,不也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口號嗎。
所以,這些藩王留著,比殺掉更有意義。
李勝并沒有說出來,因為他知道,王得仁肯定聽不懂。
讓他打仗還行,讓他去讀幾天書,就跟要了他老命一樣。
“告訴將士們,德王只要服軟,就不要再限制他,另外,你去告訴朱慈煬,德王彈劾的折子到北京之時,就是他德王命隕之日。”
李勝眼露兇光,直直的盯著前方。
……………………………
山東的消息被李勝封鎖,很多奏報送到崇禎手里早已經變了味。
但是陜西催餉的奏疏,卻堆滿了東暖閣的御案。
數省督師孫傳庭拒收潼不出,同時在商洛等地部下重兵,防止李勝繞過潼關直接去打西安。
李自成也不傻,潼關不下,貿然繞過去,很有可能會被孫傳庭給包了餃子。
于是趁著這個空檔,李自成揮兵在河南境內橫掃一空,原本已經被大明光復的城市,又被李自成給奪了回去。
而且這一次李自成一改以前的流匪習性,開始成建制的派遣地方官前去任職。
明廷的苛捐雜稅也被李自成全部取消,官倉內有糧的,也開倉放糧。
一時間,李闖的名頭在河南風生水起,深得民心。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
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
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吃他娘,著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
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在河南,湖北地帶連幾歲的孩童都背的滾瓜爛熟。
這些話,自然也是傳到了崇禎耳朵里。
“說的好聽,不納糧,那么多人吃啥喝啥,這不過是李自成糊弄人心的手法罷了。”
崇禎將奏折用力的扔到遠處,朝著一旁的魏藻德說道。
“皇上英明,等這批餉銀運到孫督師手中,李自成也就蹦跶不了幾天了。”